首页 -> 2009年第1期

《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作者:李哲峰




  个人简介
  
  李哲峰,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邯郸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曾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教学文章130多篇。在课堂教学方面,倡导“本色语文、生态语文、艺术语文”的理念,先后在省、市讲课交流或做专题报告30余次。2005年获河北省语文讲课大赛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教学艺术观摩课二等奖。曾被全国中语会授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教育观点
  
  一堂好课的“三经”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当抽丝剥茧地分析一堂“满堂彩”的好课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一般都具备三个要素:真、实、巧。
  一、真
  所谓“真”是指真实,即要上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认识,那就是评价一节课的视角应该由传统的关注教师如何表现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活动,但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这种认识也会将我们引向另一个误区:一是这样做往往会忽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可能受到冲击;二是过多关注学生活动的热烈程度,反而会忽视活动本身的内容与价值。殊不知有时的活动是与语文脱节的,如过分夸大“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热闹的历史课、政治课、社会课、心理课等,就脱离了语言文字(或文学)的范围。其实表面上学生活动不热闹的课未必就不是好课,有时候教师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必然会有一段时间的“冷场”,然而这恰是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热闹要比“热闹”更可贵,何况这种不热闹又往往孕育着“热闹”。例如我在讲《氓》时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思考:“《氓》中女子的悲剧属于个人悲剧、社会悲剧还是命运悲剧?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三分钟后学生万炮齐发,依照课文,深入开掘,旁征博引,热闹空前。持有性格悲剧观点的同学对女子在恋爱、婚变、决裂三个时期所体现出的性格特点进行挖掘:恋爱时,女子见不到便“泣涕涟涟”,见到了便“载笑载言”,悲喜变化完全取决于能否见到恋人,过分坦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盲目热情,缺乏自矜与持重,这种感情的不设防预示着她今后婚姻上的不幸。婚变时,“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女子的自我解剖,从中可以看出她当时沉溺爱河而不能自拔,缺乏冷静的思考与分析,对丈夫过分依附与信任: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在恋爱中迷失了自己。决裂时,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中又可以得出,女子完全满足对方,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独立的人格——这是悲剧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的精彩回答赢得了听课教师的称赞。表面上看这节课的那三分钟是平静的,并不“热闹”,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已经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他们正沉浸在思考的愉悦之中。这三分钟的确平淡至极,但能说这三分钟的思考没有必要吗?如果不让学生思考,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那将会怎样?学生信马由缰,或许这节课的讨论会更热闹,但这样做会使他们偏离文本,使课堂失去语文的特性。从文中找依据,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古典诗歌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诗风,借助问题涵泳诗歌语言内在的张力与表现力,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女主人公复杂多变的情感过程,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用人文关怀去体悟她在婚变后的痛楚与辛酸,同时这样还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婚恋观。一石三鸟,不失语文本色,使学生真正接触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
  二、实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起码应该是一节“实课”,即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感受、品味、运用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把课上实,不搞花架子,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真正地“作课”而非“作秀”或“演课”。例如对《病梅馆记》一文就可以考虑采用“三步诵读”的方法:一读感知,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解决生字词,积累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二读感受,学生自由诵读,解决两个问题:(1)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理清层次,搞清每段内容。三读感悟,自由默读与情感朗读相结合,披文入情,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揭示文章主旨。“三步诵读”法由感知到感受再到感悟,层层递进,不但合乎学生的理解、认识规律,而且教给了学生解读托物言志型小品文的方法,循序渐进。不仅如此,学习古文以诵读为主线本身就合乎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再加上诵读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在读的时候不觉枯燥单调。
  三、巧
  “真”与“实”是衡量一堂语文课好坏的基本要求:“真”告诉我们语文课姓“语”,将语文课拉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实”让语文课摆脱了形式主义作风,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文学)的距离,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巧”是从教学设计角度提出的,它是对语文课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要把课上得有特色、有亮色,能在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前提下用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设计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原则上对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文体都应该量体裁衣。
  例如学习《将进酒》一文,当讲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篇恣欢谑”一句时,我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印证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话音未落,立刻有几个学生站起来举孔子、孟子、屈原的例子来印证“古来圣贤皆寂寞”,有的则举了陶渊明、刘伶、杜甫等人的故事来印证“饮者留其名”。我看学生发言的热情很高,于是因势利导:“诸如此类寂寞的圣贤在中国历史上不一而足,而留下美名的‘饮者’也比比皆是,为什么李白都没有举,却偏偏选中了曹植呢?”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一落,学生便一个个站了起来:
  生1:他们个性相似,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曹植的个性意识也常处于膨胀状态。
  生2:学识方面,李白与曹植都才华横溢,学富五车。
  生3:他们都爱喝酒。
  生4: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个人遭际方面,他们都受人排挤,怀才不遇。
  我看大家思考得比较全面透彻,就进一步引导:“由此看来,古诗中咏史、怀古的目的只是咏史怀古吗?”
  学生恍然,其中一位起身说:“不是,他们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抒自己块垒,李白这里是借曹植的‘酒杯’抒发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而终不为统治者所用的激愤。”
  学习该句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咏史、怀古的作用,如果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但这样做无疑有两点不妥:一是脱离了文本,缺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二是直接灌输,剥夺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权力。
  教学是缺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可能完美无瑕,但当仔细分析那些成功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它们往往都具备真、实、巧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