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完美儒生 侠义风范

作者:周爱金




  唐传奇多以描绘女性形象见长,在爱情故事里,男主角的形象往往是软弱的、消极的、黯淡的。如“始乱终弃”的张生(元稹《莺莺传》),“薄情寡义”的李益(蒋防《霍小玉传》),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李朝威在《柳毅传》中塑造的柳毅——一个近乎完美的儒生,仁爱、刚直、见义勇为、豪情满怀,寄托了唐代士子几乎所有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一、“吾义夫也”——树立理想人格
  
  李朝威的《柳毅传》是一篇糅合了爱情与侠义的优美神话小说。作者通过“传书—拒婚—与龙女人间化身结合”三个主要情节,描述了柳毅与龙女最终圆满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柳毅的侠骨柔肠。自始至终,柳毅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完美的侠义风范,闪耀着理想人格的光辉。
  
  (一)传书:见义勇为 重诺守信
  柳毅名落孙山,于泾河之滨遇见遭受夫家虐待,正在荒野牧羊的龙女。柳毅代抱不平,锐意救人,毫无退缩疑惧之感。“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寥寥数语突出了他的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待龙女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也“深为之戚”,可见他千里传书,完全是出于不平和激情,没有任何个人企图。
  践约不易,进入洞庭湖底的柳毅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胆识。尤其当钱塘君怒而冲天而去时,他虽“恐蹶仆地”,“良久稍安,乃获自定”,但已有了英雄底蕴。他想辞归,可当洞庭君说明原委,他又能坦然与之相酌,静等钱塘君救人归来。一个文弱书生能如此豪气>中天,救人救彻,皆源于一个“信”字。龙女被救回宫,上下“笑语熙熙”,只有柳毅发现她“若喜若悲,零泪如丝”,所以他在宴会上起身而歌,暗暗劝慰:“哀冤果雪兮,还处自休。”
  
  (二)拒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拒婚”一节,柳毅的形象最为丰满。首先是他光明磊落,不贪富贵。龙女获救,龙宫上下对他感激涕零,酬报丰厚。这可有违柳毅救人的初衷。无奈盛情难却,他只得“辞谢而受”,“笑语四顾,愧谢不暇”。这与《柳毅传》的前身——《广异记》中的三卫形成了鲜明对比:“洞庭君命左右取绢二匹赠使者。三卫不悦,心怨二匹之少也。”说明作者注意到这个细节对完善柳毅人格所起的重要作用。一个嫌两匹绢少,心存芥蒂,直到卖出高价,才稍释怀,是施恩图报的凡夫俗子:一个却将传书之举看成分内之事,并不自为功,谦逊有礼,实乃真君子。
  “逼婚”一节最能突出柳毅的气节。面对钱塘君“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的威胁,柳毅没有屈服。他传书可不是为了“杀其婿而纳其妻”,何况“始以义行为之志”,“善素以操真为志尚”,所以他“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这又与三卫有了人格高下的对比。龙女告诫三卫提防泾河小龙报复。“三卫大惧,即时还京”,地地道道一个懦夫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剑拔弩张的场景中,柳毅始终不卑不亢。钱塘君强提亲,柳毅甚是不快,但他“肃然而作,炊然而笑”,欲“抑”先“扬”,先夸赞钱塘君“刚决明直”,有“真丈夫之志”:然后马上话锋一转:“奈何……不顾其道,以威加人?”接下来他在假设对比中寄寓褒贬:“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然后语气犀利,开始责难:“而……将迫于人,岂近直哉!”最后摆明自己的立场:“敢以不服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步步为营,点滴不漏,让钱塘君心服口服,当场道歉。柳毅则既往不咎,非常大度:“其夕,复欢宴,其乐如旧”,“遂为知心友”。
  
  (三)与龙女的化身结合:“无重色之心,有感余之意”
  “无重色之心,有感余之意”是婚后龙女对柳毅的最高评价。而“慕色”在唐传奇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莺莺传》中,张生直言:“余真好色者。”他“善补过”也只因莺莺是“天生尤物”。《霍小玉传》中李益初见霍小玉,便说:“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可这“郎才女貌”的传统模式在《柳毅传》中几乎见不到。柳毅见龙女四次,虽说也曾提起她的美貌,但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乃殊色也”,“自然娥眉”。龙女的美貌应该不亚于莺莺、霍小玉。然而柳毅关注得更多的还是她心里的悲戚。他后来也与龙女提起此事:“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至于再约相见,也是“偶然耳,岂有意哉”。至于龙女的人间化身卢氏,柳毅“深觉类于龙女,而艳逸丰厚,则又过之”,仍是简简单单几个字。这说明他举止稳重,不是乘人之危的轻薄之徒。
  不重容貌重情意,柳毅看重的是夫妻之间心灵的契合。他从不以卢氏嫁过人为念,只是“深觉类于龙女”,才与之话昔事。妻子岔开话题,柳毅却“益重之”。后来他还耐心地向龙女解释当初拒婚真因,并安慰她:“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他并不以龙为异类而惊恐,反而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皆大欢喜。这建立在真正感情基础上的婚姻,比起那些以貌取人、以财权开道的婚姻,甚至比起之前龙女以身相许、纯粹报恩的婚姻,都要高尚、牢靠得多。但这可贵的报偿却是柳毅未曾料到的,他始终是施恩不图报。
  
  二、“愚义之,为斯文”——透视中唐士子心态
  
  唐传奇兴盛有社会的、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外原因,它在文学史上的真正价值还是“假小说以寄笔端”。比起六朝志怪,唐传奇更关注个体生命和情感,全方位展示纷纭复杂的人世生活,让诸色人等在作品中跃动,借以寄遇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李朝威活动的时代大约在中唐大历、贞元前后。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他塑造出柳毅这样一个完美的儒生形象绝不是偶然。下面就让我们深刻地解读文中所隐藏的李朝威等中唐士子的复杂心态。
  
  (一)追求情节文采以谋晋身之阶
  唐朝以诗文取士,但也看他们在社会上的名声,采用的是考试和推荐相结合的科举制度,所以“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李朝威也不例外,他借绚丽的辞章、诗意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示了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
  
  (二)追求心灵契合以成美满婚姻
  在婚恋观上,中唐士子的关注与思考已进入十分自觉的程度。《柳毅传》中,柳毅与龙女并不是出于郎才女貌,一见钟情,而是几经波折。柳毅不“慕色”,也不在意续娶的卢氏是否“已为他人妇”。夫妻相亲相爱、琴瑟和谐。当初钱塘君提亲所强调的也不是侄女的美貌,而是美德:“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柳毅动心乃至后悔话说得有些过头了,也是因为在告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