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

作者:李 节




  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课,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伍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从阅读感受上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那么现代主义小说究竟是什么样子,解读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哪些作品可以介绍给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师该怎么讲现代主义小说呢?日前,本刊记者书面采访了吴晓东教授。
  
  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
  
  记者: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吴晓东: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和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提供了所谓的科学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占据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方面都有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记者: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吴晓东: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说句玩笑话,有时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起现代小说甚至比理解现代世界本身还要困难。但这也许恰恰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和欣赏以及理解和阐释现代主义小说的重心也应该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阅读和欣赏的重心应从内容偏向形式。
  我曾经讲过,20世纪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的最大冲击就是对反映论的颠覆。人们把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分析巴尔扎克的名言,称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反映论有一种坚实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能反映和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这就是20世纪小说观念的重要内容。
  因而读者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把现代主义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同时把小说看成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
  
  解读现代主义小说的诗学视野
  
  记者:您讲现代主义小说时用了“小说诗学”这个词,可否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吴晓东:法国理论家托多洛夫指出,“诗学”概念首先关涉的是“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按这个说法,“小说诗学”通常研究的是小说的内在构成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诗学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小说中的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视,而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
  现代主义小说有一个基本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是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甚至小说世界比真实的世界更加破碎;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对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中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就是现代小说的悖论:一方面是整合的动机,另一方面是世界的无法整合。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也同时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暴露出瓦解其内部结构的缝隙。而捕捉和分析这些裂缝,正是小说诗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记者:您的新书叫做《漫读经典》,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得上经典,哪些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成为经典?
  吴晓东:我认为,衡量所谓的文学经典有两个最重要的尺度:一方面是那些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那些最能反映20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一样。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具有小说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这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经典绝对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20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
  我在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选讲的九部小说是:《城堡》(卡夫卡)、《追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