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把感悟诗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者:林喜杰




  笔者所在学校的初一年级开设了现当代诗歌欣赏选修课。尽管每周只有一节课,但笔者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带领学生读诗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学着写几首诗。要教学生写诗,从何下手呢?现代诗歌理论界学者穆木天提倡“诗的思维术”。即“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构成法去表现”。我首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新诗知识,让学生有新诗的概念。因为是初一学生,所以这一环节不必设计过多的知识点,而把重点放在拓展学生诗歌思维的训练和写作上。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大致是:先读几首诗歌,然后进行一些拓展思维的训练,最后半节课进行诗歌写作,所写的诗歌与所读的诗歌在内容、题材、情感、技巧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下面作些具体说明。
  
  一、认识诗歌
  
  认识诗歌首先从接触诗歌的语言开始,教学生写诗则从语言、修辞层面入手。
  
  1、比喻的游戏
  学生写惯了散文,习惯于逻辑性的思考和上串下接的文句。对于诗歌跳跃式的思维和行文,不太适应。如何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散文写作框子呢?台湾诗人白灵在《一首诗的诞生》中专门介绍了一种“比喻的游戏”,教师可以用这个方法领学生“玩”。该方法具体为:提供一个分为A、B、C三栏的表格,这三栏中各有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的名词,这些名词任意组合(AA、AB、BC、CA……),虽然组合起来的结果并不一定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逻辑,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联想的锻炼
  在现代诗的写作练习中,良好的联想能力有助于寻找丰富的素材。文艺心理学提到的联想三定律(接近、相似、相反联想)对新诗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树=绿色、正直、希望、生机、庇佑、伞盖、阴凉、坚韧。
  再试着以文字组合:
  为夏天撑起阴凉的伞盖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以联想三定律为基础进行单句写作训练,学生很有热情,写出的诗句有的也很精彩。
  
  二、读写一体的诗歌教学范式
  
  经过单句训练,学生摸到了些写诗的门道,对写诗也有了些兴趣。但是他们还不能形成明确的诗歌创作主题,所以要借用名诗,给他们搭一座诗歌思维的桥梁。学生课业紧张,要在短时间内给他们最多的刺激,选择篇幅短小的诗比较恰当。初中生感觉敏锐。选诗要尽量接近他们的经验和兴趣。常态的诗歌教学会把重点放到欣赏上,但笔者没有花大量时间解诗,而是和学生一起诵读,然后稍加点拨。使他们大致领悟到诗歌表达的情感。
  例如笔者上的“新诗的情绪”一课设计如下:提供例诗。包括何其芳《欢乐》、冯至《蛇》、舒婷《思念》、刘湛秋《静默是熟睡的莲花》;教师先领学生进入诗歌文本,引导学生体悟,将情绪或情感“物化”;然后根据范例提供的内容或形式的框架来描述某种情感或情绪,以“静默”“寂寞”“喜悦”“忧郁”“思念”为题完成短诗写作。
  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创作诗歌,学生会很吃力,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作文训练的方法。
  1、续写。续写虽然在创作空间上受限,但是可以克服冗长、空洞的毛病。例如续写林庚《春野》“春天的蓝水奔流下山,河的两岸生出了青草”后面的诗句。有学生这样写道:
  春天的蓝水奔流下山
  河的两岸生出了青草
  谁在召唤我
  狂浪般野性的落寞
  白色的桃花安静地飘落
  带走记忆中冬的魂魄
  在心中永存的春野
  响着飘摇的祭歌
  2、替换训练。主要针对初学者笔尖枯涩困窘的问题。激发创作兴趣,设定诗歌情景。挑选适合的诗篇,在适当的部分空下来。然后让学生试着去填写出他们认为最出色的诗句或主要意象。这项训练学生很喜欢,绞尽脑汁要和大诗人一争高低。例如就墨西哥诗人帕斯《朦胧中所见的生活》所作的替换练习:
  在大海的黑夜里
  (跃起的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滑动的蛇)便是闪电
  在人体的黑夜里
  (爱或恨)便是闪电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就是闪电
  3、仿写。仿写是练习写作的常见方式,学生初学写诗,不知道如何将句子“诗化”,模仿则是一条捷径。仿写时最重要的是抓住重点来模仿。而非字模句拟。教师可以提供几首适当的诗歌作为模仿对象,这些诗歌要在形式或内容方面有鲜明特色;距离学生的欣赏心理很近,有利于学生独立构思。例如顾城的《弧线》、席慕蓉的《伴侣》等。
  4、化用古诗。古为今用,化古诗的意境为新诗的表达。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还是有些经验的,很能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因此只需用恰当的现代汉语“诗化”出来即可。作这项训练时必须强调与古诗翻译的不同。要写成现代诗的形式。古诗必须是学生熟悉的,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下面是学生化用《声声慢》的作品:
  是一个人该忘记的时候
  却依旧记得
  满院败落的黄花
  是一个人该离开的时候
  却仍旧等待
  夜晚来到时的凄凉
  雨中的梧桐
  伫立着
  承担着
  暮色里的愁容
  诗思的锻造不限于此,还可以进行动词运用、拟人、意象的锤炼等,而且可以一直贯穿在诗歌写作之中。自由创作可以按照题材分儿童诗、图像诗、自叙诗、咏物诗、哲理诗等类别。但是任何一种都要求提供例诗,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把感悟诗歌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才会比较高。每节课要读什么诗、写什么内容学生们事先都不知道。要尽量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生成对诗歌的感悟。要求全体同学同时去写,通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越写越好,每次习作中均有佳作呈现。事实证明,对于学生来说,写一首坏诗的乐趣远远大于读几首好诗。
  
  三、与舞蹈、音乐同行
  
  读一首诗,我们通常只是习惯性地去“解”,而不知道去“感”,不知道去吟唱,了解种种声音的差别;不知道去表演,用姿势和动作去“经历”。笔者则力争把被排斥的经验重新唤醒、重新纳入。让学生通过文字以外的一些感知方式去体验诗歌丰富的情韵,使他们逼近甚至融入自然,因为生活的情态比单纯的想象更丰富、更重要。
  笔者尝试在暮春时节做了一次以“树”为主题的诗歌艺术行为课。通过在室外小花园进行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对“树”这一复杂意象进行深入细腻的心理体验,从诗歌作品获取丰富而确定的意蕴。“树”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客观象征物。它繁茂不凋的生命姿态无疑对应着诗人坚韧执著的精神自守及对苦难命运的自我确认。我选定的素材有牛汉《半棵树》《悼念一棵枫树》、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曾卓《悬崖边的树》、艾青《树》、舒婷《致橡树》,行为方式为“角色扮演——我们是一棵树”。通过扮演活动成功地引领学生去观察,使学生能够站在树的立场与角度去想象,赋予大树不同的角色和性格。最后再回到课堂上进行同题创作,效果不错。
  另外,进行诗歌吟唱试验。从吟唱中学生更能深切地领会诗歌韵律的奥妙。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默读一首诗、解读一首诗所得到的“知”和吟唱一首诗所得到的“知”是有所不同的。先给学生播放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把一些诗歌唱出来。学生非常投入,有的甚至唱起了自己创作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