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水气氤氲,江南水乡风景的魂

作者:王静波




  教材分析
  鲁迅小说《社戏》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课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描写了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及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课时安排
  教学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农家少年形象,可用“你愿意与小说中的哪一个少年交朋友,为什么?”等问题切入;第二课时体会景物描写及其抒情作用,重点感受江南水乡极具特色的景物特点;第三课时安排质疑答疑。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应获取的知识:品味语言,掌握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以及描写的抒情作用。
  2 应发展的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小说人物、景物描写的能力。
  3 应培养的情感:体会作者通过对江南水乡美丽夜景的描写表露的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景物描写是这篇课文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少年朋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故作专题设计。
  
  一、选点探究,突破传统
  
  从课文中选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景语句作为品味景物描写的切入点: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传统的分析:先从嗅觉角度——“水草清香”描写清香之美,然后从视觉角度——“月色朦胧”描写月色之美,这两者之间运用分号表示思维的界限。
  进一步探究创新:
  传统上把这段写景文字解读为“嗅觉角度的清香和视觉角度的月色”表现了江南水乡的美。可是仅仅这样理解远远不够,这个角度解读的江南水乡的美丽,还只停留在浅层,机械而少灵气。
  语文教学应通过揣摩文本的语言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我从小说中捕捉到了“水气”一词。作者在这两个分句中,都用了“水气”这个词。可见,不管是“清香”还是“月色”,如果离开了“水气”的浸润,这些景色物象都不能有力地表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了“水气”,即使把美丽的夜色和少年欢悦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即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解读,也依然不能使江南水乡的风景丰满多少,对江南水乡景色的分析依然是架空的,仍是缺少最实质的血肉内涵。
  所以课堂上可以在传统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这清香、这月色。如何就体现了江南水乡所独特的美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江南独特的美: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所嗅到的、所看到的都离不开水,一切都弥漫在水气中。这就是我们江南水乡与众不同的美。
  
  二、由点带面,自主学习
  
  “江南水乡的独特美其实就结结实实地落实在‘水气’一词上,氤氲在水气中的戏台自然也别有一番味道,请找出这样的描写语句。”以这个要求作为过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篇小说其他的写景语句,这样不但使学生达到由一个“点”到一个“面”的学习高度,而且由点的指导学习进入面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实“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理念,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步骤如下:
  1 找写景语段。学生在文中一一画出各段景物:第14节“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第22节“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学生找到前后呼应的两小节,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撩人心弦。
  2 抓关键词语。水气氤氲的江南水乡特色是怎样呈现出来的呢?学生在文中圈出关键性词语:模糊、仙境、漂渺、仙山楼阁、红霞罩着;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这些词语都体现了临水而建的戏台浸润在月色、灯火光以及水气中时的朦朦胧胧的美。
  王尚文教授指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重要,但重点却在理解它“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的感知、认识、态度、情感,“怎么说”的实质其实就是怎么看、怎么想。所以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中、戏台漂渺如仙境等言语无不表述着水气氤氯是江南水乡景物的“魂”,缺少了水气氤氲,江南水乡的景便失去了灵气,而不再水灵的江南无疑是干瘪无味的。
  因此,以前不管怎样强调“这段文字运用修辞,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这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学生对江南水乡特色的理解也还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
  那么,就让我们用“水气”氤氲出《社戏》里江南水乡风景的“魂”吧。
  
  三、从面掘底,纵深理解
  
  了解了景物的特点之后,我们还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情景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小说往往通过展现情景来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广阔农村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表现出他对那段生活的怀念、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学生立足具体的写景句子思考:
  1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渲染水乡夏夜安宁的气氛,烘托人物喜悦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以动写静,写出船行之快及人物心情之急切。)
  3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我”见到了盼望已久的戏台,戏台在水气朦胧的月夜中,如仙境一般,只有仙境这样的意象才能与心中的情思相匹配。写戏台的美好,表达了“我”的愉悦心情。)
  4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去时一如来时,景色绮丽,情致悠然,依依难舍。)
  5 写午夜归航,有声有色:茫茫黑夜,“白鱼”蹿行;船头水响,渔夫喝彩。这样一幅声色俱佳的夜归图神奇浪漫,侧面突出了孩子们驾船本领的高超和“我”归航时的心情。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由点到面、由外及里地享用了《社戏》江南景物描写的大餐。
  附:板书设计
  社戏 鲁迅
  景 情景交融 情
  浸润在水气 愉悦迫切、陶
  之中的美丽 醉难舍的美好
  描绘诗情画意的夜景难忘情趣盎然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