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自主选择,有效指导

作者:吴欣歆




  开设选修课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一项重要区别。但是,选修课该怎么上?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评价如何进行?……选修课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还是从未涉足的新领域。本专题的教学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课情与学情分析
  
  “京味小说”是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四“语言运用·中国特色小说”中的专题,共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老舍的小说对北京口语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精细的提炼,调动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强大表现力;邓友梅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的手法,塑造了特殊的京都人物;汪曾祺善于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质;陈建功则在展现俗世平民生活的同时表现出了北京人生活中的情味。四篇小说中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生动、别具特色的京味儿语言,演绎了生动的京味故事,承载着深厚的北京文化,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他们提供多角度、多侧面的学习素材。
  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学生在选修这一专题之前应该学习五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其中包括四个小说单元,阅读学习的篇目如下:
  必修一——《林冲棒打洪教头》《项链》《断魂枪》《许三观卖血记》,“泛读导引”为《小说与人物》。
  必修三——《祝福》《守财奴》《聂小倩》《葡萄的精灵》,“泛读导引”为《小说与故事》。
  必修四——《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斗鲨》《荷花淀》《竹林的故事》,“泛读导引”为《小说与抒情》。
  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华威先生》《铸剑》《变形记》,“泛读导引”为《小说与表现》。
  从篇目的编选和泛读导引的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单元的篇目照顾到了小说鉴赏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完成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之后应该能够对小说有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积累一些阅读鉴赏经验,并且形成一般的阅读思路。
  但因为是选修课的“实验”,在选修“京味小说”专题之前,学生只完成了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后面还有两个必修模块。学生只是刚刚掌握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对小说的故事安排也仅仅有些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这次试验过程中,学生还不能完全借鉴整部教材中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根据这一要求,选修课在注重学生共同基础、共同发展的同时,还要更多地着眼于学生需求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据此,本专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阅读鉴赏京味小说,以了解京味小说的特色为基础,形成自己对京味小说的认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鉴赏评价京味小说。
  突出选修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点,帮助学生利用必修阶段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的行为习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范围内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确定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使之成为促进学习深入展开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整合选修模块的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设计意图
  
  选修课不同于自学,更不是放羊,它依然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它仍旧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努力探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此同时,选修课要进一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大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设题研究,为学生自主预习、合作研讨、深入探究搭建平台,帮助学生突破单篇课文的限制,开展专题学习。选修课的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把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教师的有效指导。
  必修模块的教学重点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的,教学难点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确定的。而选修模块的学习重点是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定的,学习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出现的,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有效解决。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设计学习流程,组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在选修阶段,教学设计的重点不再是“怎么教”,而是“怎么学”。“怎么学”的关键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运用合理的学习流程一步步使学习深入。合理的学习流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走进学习内容,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学习流程的设计与学习内容和学生旧有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密切相关,合理的流程设计要尽力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连贯性,突出选修课专题学习的特点,基本思路是:
  1.调动积累、整合认识。
  2.整体阅读、质疑思考。
  3.单篇研读,自主选题。
  4.合作学习、交流碰撞。
  5.深入研读,综合选题。
  6.组内交流,发挥合力。
  7.选择角度,拓展探究。
  ……
  有人说选修课的学习是一条射线,只有端点,没有终点。从学习流程的设计上来说,学生在不断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深入研读,解决问题之后,再次生成新的问题……这样,研读与探究相辅相成,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流程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关注选修与必修的自然衔接,关注学生从局部探究到整体把握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之间的碰撞与激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的结合。
  二、及时发现问题,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修正学习方法。
  在选修课上,自主、合作是主旋律,但教师的讲授也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所讲的内容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生成,因为学生处于一种“为自己”“满足自己”的学习状态,他们需要的也就不仅是知识上的补充,还有方法上的调整。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教师“讲”在学生需要时,所讲内容处于“最佳呈现时机”,对学生的帮助作用就非常明显。教师应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涉及如下三个方面:
  1.文本内容的解读——教师要熟读文本,并且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是为了“讲”,而是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判断,帮助学生提升认识、修正错误。教师没有相应的储备是不行的。
  2.探究思路的梳理——学生毕竟是学生,在专题探究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思路混乱、步入歧途的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发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思路清晰。
  3.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陷入僵局,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以方法的指点。
  应该说,在选修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不再是教师预设好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文本身,而是整个学习过程,涉及教材、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它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的,而且要从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出发,不断调整,以求得最佳呈现效果,这样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三、建立新的资源观,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选修课突出的是专题学习,一个专题探究结束,学生在大家呈现的学习成果中往往能发现一些可以继续深入探究的衍生专题,这个衍生专题又启动下一轮次的探究……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在逐层深入的探究中深化阅读感悟、积累阅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