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析2008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的四点变化

作者:张秋玲 张心科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2008年考纲》)于3月8日如期颁布。与2007年《考试大纲》(以下简称《2007年考纲》)相比,《2008年考纲》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形式均没有变动,仅在考试内容方面作了细微调整,延续了“考纲”稳中求变、变中创新的特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删除“常用”二字。扩大了字词考查范围
  
  《2008年考纲》删除了《2007年考纲》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两条中的“常用”二字,表述为“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其能力层级没有变化,仍然为A级,即识别和记忆层级。这种变化隐含了考查的识字量将有所增大,所涉范围会扩大。虽然不会考繁、难、偏、怪字。但无形中增加了考查难度。删除“常用”二字并不是鼓励考生识记冷僻字、繁难字,而是引导考生平时注重积累,避免部分考生仅在考前临时强化记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以及一些常用字的异读现象。同时提醒考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养成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的好习惯,注意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的汉字,认清字形,注意对形近字、同音字和音近字等的辨析。
  
  二、“准确、鲜明、生动”。提升了语言表达质量
  
  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表达应用(D)”这一能力层级上,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从2007年的倒数第二项,调到最后一项,并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述。这说明2008年的命题将更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考查学生是否能借助语言这一思维外壳,真实准确地传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考生注意三点:首先,要理解“准确、鲜明、生动”这三个概念并作针对性训练,如对说明语段的概括、事件的概括、人物的评介、寓意的提炼等。其次,要注意“准确、鲜明、生动”是对一般语言表达的较高要求,但是不同表达方式又有不同的要求,如评价强调观点鲜明,说明强调用语准确,描述强调语言形象。最后,要注意命题者可能会将“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与“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综合起来设题。
  
  三、简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寓变化于不变之中
  
  与《2007年考纲》相比。《2008年考纲》把“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中的4条合并为3条。将2007年的第①条“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与第②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合并为“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能力层级要求没有变化,仍然为A级,即识记。此处如果像往年那样分列,容易让考生认为对中国作家重点识记时代。对外国作家重点识记国别。这样合并不仅更加简洁、清晰,而且考查内容也有细微变化,对外国重要作家作品除考查国别和代表作外,还增加了“时代”。考生复习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对外国文学发展史要有大致的了解,关注外国作家所处时代。其次。应注意2007年自主命题省区“文学常识”试题题型、内容的变化,如在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的基础上,出现了简答题、改错题;从内容上看不仅考查重要作品名称的识记。还考查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及重要事件的了解。
  
  四、“错1字扣1分”,规范书写惹争议
  
  《2008年考纲》写作部分在“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一项之后,附加了一条说明性的文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加大扣分力度,是为了减少学生写错字、别字的几率,激发师生在学习中消除错别字的动机,加大规范汉语汉字的力度。但扣分太重可能会影响考生写作速度,错别字重复考查浪费了命题空间。也有可能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