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紧箍咒”不仅可以念更可以戴

作者:尹海良




  《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发表了《紧箍咒能戴吗?》一文,作者的观点是“‘紧箍咒’是一种咒语,它既不能‘戴’也不能‘套’,而是用来念的。”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认为。“紧箍咒”不仅可以念,还可以戴、套、顶、摘……
  诚然,《汉语大词典》对“紧箍咒”的释义的确如《紧箍咒能戴吗?》一文作者所言,指的是《西游记》里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戴的金箍缩紧,使他头疼难忍。但这只是“紧箍咒”的本义,作者忽略了《汉语大词典》中另外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即“常用以比喻束缚人或使人难受的事物”。并且词典随后还举了作家叶紫《丰收》一书中的例子:
  (1)生活的紧箍咒,随即把这整个的农村牢牢地套住。
  显然,这里的“紧箍咒”已不再是一种咒语,因为它已经和动词“套住”搭配,具有“工具”的功能。我们认为。这种语义演变实质上是一种主观化认知隐喻的结果。
  小说《西游记》中“紧箍儿”使用了3次,“紧箍咒/紧箍儿咒”30次,这时“紧箍儿”和“紧箍咒/紧箍儿咒”的概念义是很分明的。前者是戴在头上的金属圆圈。后者则是咒语。为什么后者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呢?认知语言学完形原则中的相似原则认为,相似的物体(形状、功能)常常被感知为同类事物。“紧箍咒”凭借“金箍”间接地发生“紧”的作用,在人们的心理印迹上似乎是“金箍”的“自主”行为,因为“金箍”比“咒语”更具有可感知性。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说,二者在外力作用所产生的功能上具有最大关联性,这便是“紧箍咒”语义扩大的认知基础。随着概念隐喻的泛化,“紧箍咒”的“束缚人的东西”这一用法开始突显,并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
  笔者检索统计了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两亿多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得到“紧箍咒”例句82例。笔者对“紧箍咒”分三个义项分别进行了统计,这三个义项是:
  ①咒语。共18例,占21.95%。如:
  (2)农业县在同念“一本经”,如此念下去,这本经就会被念成郊县的“紧箍咒”。(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4\94Rmrb4,txt)
  (3)八十年代初,政府不再念这个紧箍咒了。(文件名:\当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2.tXt)
  ②头(具体物)上的紧箍。共46例,占56.1%。如:
  (4)哼哼哼,戒指掉都掉了,我又能咋办呢,真是的,下次只能买个跟紧箍咒一样紧的给某人了。(文件名:\当代\应用文\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哈佛经理的谋略.txt)
  (5)不把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套在土地上的“紧箍咒”便取摘不下,土地仍会是死水一潭。(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7a.txt)
  ③束缚人(思想)的事物。共18例,占21.95%。如:
  (6)从各方的态度来看,所谓“公平自由贸易”不过是企图约束对手的紧箍咒。(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5b.txt)
  (7)“廉政卡”、“挡箭牌”、“紧箍咒”三者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9a.txt)
  尽管以上我们是按三个义项分别统计的,但实际上义项②和义项③的关系十分紧密,因为某些具体的事物常常具有抽象的比喻义。这一点在例句(7)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例(7)中和“紧箍咒”并列的还有两个具体的东西——“廉政卡”和“挡箭牌”。“廉政卡”指一个具体实物是毫无疑义的,但 “挡箭牌”此时已不指具体的盾牌,而是“推脱或掩饰的借口”(《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因而这里的“紧箍咒”既可以看做具体之物。也可看做抽象的比喻义,实际上更倾向于后者。因此,义项②和③应该可以合并为一个,即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比喻义,这时它就可以很自然地跟动词“戴”“套”“摘”“上”“安”“顶”“丢”等,以及名量词“个”“道”“根”等搭配使用了。一些作者特意给“紧箍咒”加上引号以标明使用的不是它的具体义,而是由具体事物引申来的抽象义。在82例“紧箍咒”中,共有39例使用了引号,占到47.56%。笔者又做了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30人,均受过正规大学本科教育),请被试者回答“孙悟空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结果有16位被试者认为孙悟空头上戴的是“紧箍咒”(包括写成“金箍咒”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紧箍咒”的语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转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错误”可能是受电视剧《西游记》台词的误导所致。笔者没有调查电视剧《西游记》的台词,也认为没有调查的必要。因为即使电视剧中把“紧箍咒”当成了“金箍”,那也是编剧和台词制作者的理解,而他们也正是普通的用语大众。因此充其量是媒体扩大了这种用法,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演变的内部机制在起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紧箍咒”属于正常的语义扩展。
  结论: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理据。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紧箍咒”由最初的“念”发展到“套”“戴”等,正是人的主观认知在发生作用,它符合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因此当前文本中的灵活使用没有错。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紧箍咒”不仅可以念更可以戴。后一种用法已初占主导地位,并有继续加强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