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用平常心看待高考作文

作者:董晓平




  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受到关注。、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我想有几个可以作为这类讨论基本前提的认识应尽量求得共识。
  其一,中学语文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母语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用培养文学家的目标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空浸润于生活,去体味、去提炼”等说法就有些偏颇。深入生活,体味、提炼生活。那是对作家的要求,中学生学语文主要还是借助书面载体。
  其二,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其首要任务是选拔有潜质的学生上大学。高考是基础教育出口阶段的最后一道工序,她背不动基础教育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而造成的诸多问题。因此,不宜动不动就说“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能力”。这有失公允,也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其三,作文作为高考语文学科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为它占分多,评分误差不好控制。高考作文不同于学生平时的作文,平时完成一篇作文,常常可以提前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可以讨论。可以修改。高考作文则不然。语文通常是高考的首场考试,学生心情紧张;作文时间是有限的,大约是一个小时;字数也有限制。一般是800到1000字;题目是陌生的,相对自由作文而言。高考作文都是命题的。在这种条件下的写作活动肯定有不同于平时写作的规律,有经验的教师会在高三这一年帮助孩子们适应、掌握这种规律;有经验的阅卷老师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当年作文题的要求恰当地、始终如一地把握好评分标准,控制评分误差,保证作文评阅的信度和效度。
  讨论中也涉及改进高考作文命题和提高高三复习质量的问题,我认为这倒是值得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全国卷作文题时,放弃了使用7年之久的“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命题方式。这种改变在2007年高考作文题中引起连锁反应。使用话题作文的只剩重庆、广东、山东、浙江四家。全国卷Ⅱ、北京卷、湖北卷、宁夏卷(海南卷)均采用了新型材料作文。天津、上海、安徽、湖南、福建、四川则采用了单给一个标题的命题方式。江苏、江西和辽宁采用既给文字提示又限定标题的命题方式。尽管形式不同,但究其实质,都没有脱离对题目限制性与开放性关系的不同处理。多年来,全国语文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开放性与限制性关系的艰难探索中前行。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写作考查都采取命题的形式,命题的目的是要防止宿构和抄袭,同时也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凡是命题,都会在构思方面对考生形成一定限制。这种限制、有的是由词语构成的,有的是由图形或文字材料构成的;同时作文命题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高考作文应该展现的是考生在某种限制下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高考作文应该引导考生由不分边界的汪洋恣肆走向在既定领域的纵横捭阖。
  200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Ⅱ关于“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作文题,其特点是材料突出。 “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是现实性很强而又不乏深度的材料。近几年,类似的调查结果一公布。都会引起不少人的担忧和议论。现在用来作为试题材料也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此外,试题还给出了网上阅读率走高的信息,这个对比材料也可以使某些考生对整个材料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全国卷Ⅰ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是一只乌鸦学俯冲擒拿猎物的寓言故事,材料通俗生动而又含意深刻。这个材料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材料,因为撤销了话题。审题不再是从话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作文不再是以话题为范围,而是以材料的内容或含意为范围。这个材料也不同于材料作文的材料,它有意突出故事含意的多向性。寓言故事结尾,牧羊人告诉孩子“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表达了牧羊人的态度。同时又让牧羊人的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暗示对这则寓言的含意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使得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考查考生选择角度、确定立意的能力。这两个作文试题之所以撤销话题、是因为觉得材料比题目(包括标题和话题)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从题目而从材料出发,会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选择能力和探究能力,更能让考生做到自主立意。
  我很赞同高考作文题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立意。实际上过去很多作文题里都隐含着命题者预设的主题。考生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还必须按照命题者预设的主题去自由发挥,很难真正做到“自定立意”。我们在考前复习时曾尝试过不预设主题的写作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下面是全国妇联最近公布的“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问卷调查的结果。
  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前10位:
  1、毛泽东 2、父母 3、周恩来 4、雷锋
  5、刘 翔 6、成 龙 7、任长霞 8、刘胡兰
  9、董存瑞 10、杨利伟
  而一年前由一家媒体进行的同样的调查,结果如下:
  1、毛泽东 2、成吉思汗 3、孙中山 4、成 龙
  5、李小龙 6、杨利伟 7、黄继光 8、雷锋
  9、林则徐 10、袁隆平
  根据这两份调查结果,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标题自拟。
  这个作文题的特点是:1、立意是开放的。对材料进行思考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2、命题者不预设主题,材料本身是客观的信息,没有“靶心”。把握题意的难度提高了,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定立意。但材料对立意的范围是有要求的。“根据这两份调查结果”是要求根据这两份排行榜所提示的“英雄观”展开思考,选择立意。而不是只以某一份报告中的一个或几个英雄为例子。
  这个题目立意的角度是多样的:1、既可整体比较两份排行榜,也可选择某一点进行比较。2、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物)的出现或消失。3、某一个人物(或某一类人物)排名的变化。4、结合时代和社会。正面写英雄排行榜的意义、作用。5、反弹琵琶。写由英雄排行榜引发的社会现实问题。6、既可从调查者角度写,也可从被调查者角度写。
  下面选择一篇例文。供大家评析。
  请相信我们——由两份调查报告看到的
  作为“80后”这样一群年轻人中的一员,我发现我们的群体经常在网络、报纸等评论文章中被骂作“堕落的一代”,但事实呢?
  事实决非那些痛心疾首的所谓专家们评论的那样。因为,从两份调查的结果中,人们可以发现,我们这一代是很棒的,并且丝毫没有堕落的迹象。
  “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这样一个调查问卷让我们看到,名列榜首的都是同一个名字——毛泽东。同样两次都榜上有名的,还有雷锋和杨利伟。
  其实,这几个名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试问这几个人,哪一个配不上“英雄”二字?在那些专家们心中,这几个人哪一个不是合理的候选人?没有一个。所以说,我们的世界观是正确的。
  然而,我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在最新一份调查结果中排在第二的人,是我们的父母!而这恰恰是前一年所没有的。这里“父母”的出现说明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我们结束了对那些不可及的英雄的崇拜,开始用理性思考,同时,我们开始为身边的人而感动。所以说,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也是正常发展的。
  下面,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提到的。因为总有评论家、专家以恨铁不成钢的姿态批评我们整天只、知道周杰伦,看《大长今》,可是,在这两份调查结果中,哪里有周杰伦、大长今的影子?是的,我们的确喜欢周杰伦,爱看《大长今》,但那不会导致盲目崇拜,我们分得清楚孰是孰非。这样说,有错吗?所以说,我们有正确的人生观。
  两份不同的调查报告,说明的其实并不只有这些问题,但它们至少可以给中国以希望;中国未来一代的年轻人,并没有堕落,而是在成长着,进步着。
  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我们成熟而不迂腐;在心思细腻处,我们会感动而不感伤;遇到新鲜事物,我们欣赏而不盲目崇拜。拥有如此的精神境界,如此的思想与情感,如此的世界观——我们何来“堕落”?
  请相信我们,我们是优秀的。
  这篇作文也不是十全十美,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作文题确实可以引发孩子们多角度的思考。到位的写作指导也的确能帮助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