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让语文课像诗歌一样美丽

作者:刘占泉




  鼠年伊始,我读到一个诗歌教学案例。课文是《错误》。作者为台湾诗人郑愁予,案例作者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的尤立增老师。反复研读。倾心地欣赏,真是一堂好课!
  读完课堂实录。再读尤老师的教育观点:“语文教学的核心重在‘转化’,‘转化率’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比率,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核心。”他由此凝结出一个概念,称为“(语文)转化教学论”。在诗歌教学领域,他认定“诗能养人”。诠释说:“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客体是诗歌,诗歌教学就是感知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就是将诗歌中的美感因素转化为学生个人审美结果和审美能力的过程。这就需要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客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等去思考、判断、理解、联想,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与感受。或外化为语言文字形态(写诗、写鉴赏文章、有情感地诵读等)。”其“内化”与“外化”之说,颇有深意,引发了我的思考。
  “内化”,如同糖和盐溶化在清水里,痕迹与功效很难“量化”。“外化”既是“内化”凭借的手段,又是显示“内化”实绩的评判标准之一。高瀑之下必有深潭。再返回来接着研读尤立增老师呈现的这个案例,感想遂多。
  先全文复现课文《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再量化一下,将阅读过程中随手记录的数据整理出来。
  (1)朗读。凡三轮。开始由学生“自由朗读”(初读);当中由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赏读);最后由学生带着鉴赏心得美读,并由教师作示范美读。
  (2)联系课文鉴赏的需要,提示相关知识要点。主要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作者被称为“浪子诗人”且具有“仁侠”精神,还被誉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些属于张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其后的鉴赏教学走向。
  (3)从整体感受到局部的细节分辨、赏析。这个环节占据了主要位置,是整堂课的教学重心和华彩乐章。简略统计:
  整体感受方面,一个基本的参照物——宋词的审美趣味和习惯。比如,选取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如“东风”“柳絮”“江南”“春帷”等。还有,从诗行中提取出一个故事:阳春三月。某女独守闺房,窗下马蹄声碎,乃过客南游,非情郎回归也。美人掩窗而悲,窗帷内外同温凄美之“错误”。
  微观体会方面,依次提出并辨析体味的问题有:
  诗歌的题目为什么是“错误”?包含审视“错误”的两个视角。
  诗人为什么说这是“美丽的错误”?
  本诗的前两行字体与正文不一样。为什么?
  “向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黄昏”?
  诗中两个“小小的”有什么妙处?
  本诗以春为背景,而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凄美的,为什么不用秋为背景呢?悲秋不是更好吗?这个问题比较另类,视角奇佳。
  最后一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是“过客”对女子的表白吗?涉及对本诗意境、主旨的另类解读。也值得玩味。
  (4)概括本诗的特点:讲述了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很有“张力”。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大;是一首“中国的中国诗人”的诗,有中国传统的“闺怨诗”的风格。
  (5)执教者扣住“闺怨诗”这个概念,简要解说后,安排两个课下作业:或者分析诗人郑愁予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学中萃取养料的。并将感受写在练笔本上;或者把这首诗改写成诗歌TV脚本。
  一堂温润美好的诗歌鉴赏课。让我拿着“手术刀”这么切割。连我也觉得略嫌“枯燥”了。我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教育首先是科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首先也是科学。每一堂课,乃至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是一段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阶梯,都应该是饱满丰润的母语教育的实施过程,都应该是对得起孩子们青春与生命的正规的学科教育。为此,近乎苛刻地审视这一节语文课。作出量化的统计。课上得很好,或者说相当好。
  好在哪里呢?第一,内化有深度。大部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最终也主要由学生破解了,“转化教学论”的主旨体现得比较充分。第二,外化具有透明度。我拜读这个案例的实录文字,一直在复现想象中的课堂情境。作为新诗鉴赏课,这个案例显示了诸多教学规则,蕴涵着重要的教学法则。第三,内化与外化之间的联结,具有汉语文教学艺术层面上的熠熠亮点,这是语文特级教师共有的,也是尤老师这次教学实践中独有的。去年我也给中学生上了两节课,想找回一线执教的感觉。结果有些地方尚可,有些地方则比较失望。回来重温这个案例,感想颇多。
  最后,扼要说说我感受到的或可进一步提升的教学空间。
  第一,课上多次提到“宋词”“闺怨诗”“中国的中国诗人”等概念,能不能改写一下,将这首诗的内容用“宋词小令”复现出来呢?小令未必能表达得充分,中调我看比较适宜。最好教师自己写。或者请熟谙此道的高手写。其实课下让学生尝试写也不是不可以。他们写不出来,便可到网上旧体论坛里放上个“求贤”的帖子,高手们应该喜欢做这样的事情。若有几个“新翻杨柳枝”,教学面貌庶几可生变化。
  第二,郑愁予的这个名篇,总字数没超过100字,为什么不让学生背诵下来呢?背过了,终生不忘。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了熟读成诵的根基,可能会更从容一些。
  一节课,学了一首不到100字的新诗,做了新诗鉴赏方面的重要的历练,这是不容易的。但作为常规教学,教学容量是否饱满,希望再斟酌一下。我的意思是,在台湾诗作中风格近似或者意趣较远的作品。还有许多,为什么不开发教学资源。让这一类新诗鉴赏的区域更开阔些、丰富些、斑斓些呢?
  让语文课像诗歌一样美丽,这个标准很高。也很实。尤立曾老师这堂诗歌鉴赏课作出了一个榜样,类似又漂亮又扎实的语文课我也在陆续欣赏着。诗歌的美丽特质是什么。课业如诗的教学境界、标准是什么,新课程推进的未来区域、主题和要点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