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愚公移山》中“夸蛾氏”为“巨蚁神”补证

作者:王克家




  《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在我国广为人知,故事讲述愚公为了搬走阻挡家门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率领全家人挖山不止,天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命“夸蛾氏二子”将两座大山从他的家门口背走。
  故事中的“夸蛾氏”是指某位大力神,但是对于其具体身份,一般人并不十分清楚。李子伟先生在《“夸蛾氏”——“蚂蚁神”》一文中指出,所谓“夸蛾氏”是“蚂蚁神”。〔1〕
  “蚂蚁”的“蚁”繁体作“蟻”,现代汉语通常用于“飞蛾”一词中的“蛾”字本是“蟻”的古字。《说文解字》:“蛾……从虫我声。”段玉裁在“蛾”字下注:“蛾是正字,蟻是或体。”〔2〕“蟻”字《说文解字》未见收录,但显然它是从“義”得声的。《说文解字》说:“義,己之威义也,从我从羊。”段玉裁注云:“威仪出于己,故从我。”〔3〕可见“義”从“我”字是音义兼得的。“蛾”“蟻”两字在先秦时代因读音相近,可以通用。在唐宋时期流传的《列子》某一版本中,“夸蛾氏”就写为“夸蟻氏”。〔4〕“蛾”“蟻”相通,在古代文献中还可以找到其他例证。如《楚辞·天问》:“蜂蛾微命,力何固。”王逸《楚辞章句》注云:“言蜂蛾有毒之虫,受天命,负力坚固……一作蜂蟻。”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云:“蛾,古蟻字。”〔5〕又如《墨子·备蛾傅》:“子墨子曰:‘子问蛾傅之守邪?’”清代学者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注解说:“蛾傅即蟻傅。”〔6〕在前引《“夸蛾氏”——“蚂蚁神”》一文中,作者也引用了《墨子》中的这条材料,但将“蛾傅”误写为“蛾传”,这当是由于“傅”字与“传”的繁体“傳”字形相似的缘故。“蟻傅”也作“蟻附”,是古代战争中攻打城池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战法,指战争中攻城的一方在进攻时,众多士兵借助云梯之类的作战工具爬城,如同蚂蚁一样蜂拥而上。《孙子兵法·谋攻》:“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7〕“蟻附”一词形象地描述了攻城时攻击方士卒的攀附之状。“傅”与“附”在表示“附着”之意时可通用,“蛾傅”应读为“蟻附(yǐfù)”。
  由以上论述可见,“夸蛾”即“夸蟻”。
  “夸蛾氏”中的“夸”,在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有“大”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夸,奢也。”〔8〕《广雅疏证·释诂》:“夸,大也。”〔9〕著名的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的主人公名为“夸父”,意味着他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夸”字表示“大”的这一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所保留。例如,“夸大”一词为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夸”与“大”意义相近。此外,在古代,“夸”隐含有“美”的意义,因为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身材高大壮健是体态美的重要特征之一。《诗经·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硕人敖敖”都是形容女主人公庄姜身材高大的赞美之词。屈原《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咸页颔亦何伤”一句,王逸注云:“姱,大。”洪兴祖《补注》曰:“信姱,言实好也,与信芳、信美同意。”〔10〕“姱”字从“夸”字得声兼得义。由此可见,“夸蛾氏”中的“夸”字在描述所指对象的形貌时隐含着赞美之意。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蚂蚁虽然体形细小,但是其负载能力相对其他物种较强。《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郑玄注云:“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垤。”〔11〕这里的“蛾子”就是指小蚂蚁。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蚂蚁时时学习衔土,久而成垤(蚁冢,即高大的蚂蚁窝)。正如前引李文中所指出的,《愚公移山》中“蚂蚁神搬山”的情节显然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所谓“夸蛾”即“夸蟻”,也就是“巨大的蚂蚁”,《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即“夸蟻氏”)用现在的话说应当名为“巨蚁神”。《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说:“十二月……玄驹贲。玄驹也者,螘也。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12〕《经典释文》:“螘,本亦作蛾,俗作蟻字。”〔13〕“螘”是“蚁”的异体字,而所谓“玄驹”一语,含有蚂蚁是黑色之意。如此,“夸蛾氏”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向其他媒介转换时,这位神祇应当被描述为一位面目黧黑、身材高大的英俊男子。
  “夸蛾氏”意义的正确解读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句和该故事中蕴涵的神话思想都大有裨益。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原本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多有散佚。现存的中国神话,系统并不很完备,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神话人物谱系。今天所保留下来的见于各类古籍中的神话故事,多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在《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中,“夸蛾氏二子负二山”这一有强烈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夸蛾氏”在现存的古代文献中未见有其他记载,也不见于当代学人所归纳的中国神话人物谱系中,所以人们对其真正身份并不清楚。通过前文所引学者的解析和本文所作的补充,“夸蛾氏”的形象应该说是基本清晰了。
  关于列子其人以及《列子》一书,历来歧说颇多。对于《列子》的成书年代,学者们大多认为今传《列子》并非先秦时代作品,或以之为魏晋时期的伪书。具体情况如何,本文不作考辨。我们想说的是,“夸蛾氏二子负二山”这一情节是在神话思维模式支配下的艺术创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列子》中的这一故事保留了先秦时期神话的思维方式,纵使该书是魏晋间人之伪托,其内容也是受到了先秦时期思想方式的影响的。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列子》的相关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1〕李子伟《“夸蛾氏”——“蚂蚁神”》,《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3〕〔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666、633、492页。
  〔4〕杨伯峻撰《列子集释》:“《释文》云:夸蛾氏一本作夸蟻氏。”(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161页)按:此处所说《释文》是指唐人殷敬顺纂、宋人陈景元补遗的《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
  〔5〕〔10〕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116、12页。
  〔6〕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4册,上海书店1986年7月影印本,第334页。
  〔7〕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中华书局1977年1月版,第22页。
  〔9〕清王念孙著《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第40页。
  〔1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第1521页。
  〔12〕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1月版,第47页。
  〔13〕唐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第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