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

作者:张广虎 李桂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冬的作品,此时诗人68岁。已罢官闲居在故乡山阴。
  对于“僵卧”一词的解释,各种版本的教材、教辅众说纷纭,有的解释为“卧病在床”,有的解释为“挺直地躺着”,还有的解释为:“直挺挺地躺着,形容年老多病,翻身不易。僵,僵硬。”这让老师和学生稀里糊涂,不知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主观臆测。
  首先,我们无法从诗歌本身看出诗人当时有病。也无法从创作背景推测出作者当时疾病缠身。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1209年,他85岁那年去世,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可谓高寿。陆游在古代诗人中算是一个寿星,看看陆游的诗歌就知道他六七十岁时身体很好。不是年老多病的人。在66岁时,他“自惊七十犹强健”(《野兴》);68岁时,“发犹半黑脸常红,老健应无似放翁”(《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他69岁时,“才智不足狂有余,此身老健更谁如?齿牢尚可决干肉,目瞭未妨观细书”(《老健》);75岁那年他总结自己身体健康的原因时写道:“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铭座》);77岁时“老躯健似中年日”(《闲游》);过了80岁,他还写诗说自己“放翁耄齿犹朱颜,一物不留方寸间”(《道室杂咏》),“堪笑此翁顽似铁,还山又食一番新”(《野饭》),“暮年强健胜壮年”(《冬晴行园中》),“顽健人言见未曾”(《示二子》),“疏泉洗石夸身健”(《秋思》)。
  其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总共有两首,而且是同时创作的,教材选了其中的第二首。如果我们只看教材选的那首诗,可能会以为“僵”是“冻僵、僵硬”的意思。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先看看另一首写了什么,就会明白“僵”有没有“冻僵、僵硬”的意思: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躺在床上不但不会被冻僵,而且因为屋里很暖和,诗人不愿意出去。根本谈不上诗人“挺直地躺着”或“直挺挺地躺着,形容年老多病,翻身不易”。
  其实,“僵卧”是平躺、仰卧的意思,是卧的一种姿势。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僵”的意义演变情况:“僵”的本义是“仰倒,向后倒下”,产生于先秦,到秦汉时引申为一般意义的“仆倒,倒下”,不再区分向前倒还是向后倒。这个义项一直到明代都足最常用的、占主导地位的义项。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仅留存于个别词语中,如僵卧、僵蹶、僵毙、僵仆等。例如《吕氏春秋·贵卒》:“管仲扦弓射公了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战国策·燕策一》:“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汉书·王莽传》:“昭宁堂池东南榆树大十围,东僵,击东阁,阁即东永巷之西垣也。”《隋书·志第一八》:“荆州市杀人而身不僵,首堕于地,动口张目。”魏晋六朝时才出现了“僵硬,不动”义。在唐宋用例明显增加。到清代取代了“仆倒”义成为最常用义项。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南史·孝义传下·殷不害》:“举体冻僵,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始得母尸。”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僵。今人语言乃谓不动不朽为僵。”
  “僵卧”产生于秦汉时期,从产生到消亡,一直都是“平躺,仰卧”的意思,词义未发生变化。例如西汉贾谊《新书》第四卷:“皇太后之馈赐,逆拒而不受,天子使者奉诏而弗得见,僵卧以发诏书,天下孰不知?”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见其门不闭,登其堂不关,入其室不守,放发僵卧,无所惧。”明吴敬所《双卿笔记》:“从厉声曰:‘……君忘亲义,如强寇。欲一概以污之,妾力不能拒矣,妾出,即当以死继之。’言罢僵卧于席,不复以手捍蔽。”清李渔《连城璧》第三回:“也不求生。也不寻死,只是仰天僵卧,做个束手待毙而已。”
  《汉语大词典》也将“僵卧”释为“躺卧不起”。而且所举书证正好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这一句,还将“僵偃”释为“仰卧不动”。
  再次,从陆游本人的诗歌来看,很多诗句的“僵”有“倒下”的意思,“僵卧”是“仰卧”的意思,如果把“僵卧”解释为“卧病在床”或“直挺挺地躺着”是无法理解这些诗句的。例如:“莫笑山翁老欲僵,壮年曾及事高皇”(《感旧》),“八十推不僵,平昔岂所料”(《夜兴》),“念昔故山时,僵卧风雪夕”(《乌龙雪》),“故人夜直金銮殿,僵卧独听宫门钟”(《醉中长歌》),“世间命薄有谁如?僵卧空山梦亦孤”(《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