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四个“何等”品“丰乐”

作者:陆精康




  《醉翁亭记》的姊妹篇《丰乐亭记》是欧阳修贬官滁州后写的。无论是背景还是文字,学生在理解上都没有太多困难。选读这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然而。赏析从何处切入,又如何激发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丁帆、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有一个特点:每篇文章之后附有古人“评语选粹”。《丰乐亭记》后就附有明代何良俊的一段评点文字:“欧阳公《丰乐亭记》,中间何等感慨,何等转换。何等含蓄,何等顿挫。”
  评语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正是一个很好的赏析切入点。
  师:何良俊评价《丰乐亭记》用了四个“何等”,但未作深入解说。何良俊的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妨以四个“何等”为切入点,品味《丰乐亭记》的内容和技巧。当然,也可以有不同见解或补充意见。下面我们先围绕“何等感慨”“何等转换”两句讨论。
  生:欧阳公就“丰乐”二字抒发感慨,是很有层次的。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点出“亭”。这仅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这才是作者的感慨。
  生:作为封建官员,欧阳修虽然被贬滁州,但仍效力朝廷,忠于仁宗,“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感激皇上的功德和朝廷对百姓的恩惠,也是欧阳修感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种感慨和欧阳修一向关心民瘼的政治态度也是一致的。
  生:感慨的层次有深有浅。明明白白写在文中的感慨,是表层的,还有没有明明白白说出。需要读者用心体味的深层感慨。欧阳公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五代干戈”和“天下之平”。其中应有深意。“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这个“徒”字意味深长。只见山高水清天下太平,见不到想不到议不到的是“居安思危”四字,欧阳公的这种感慨就是深层次的了。
  生:《丰乐亭记》的显著特点是横插“五代干戈之际”和“唐失其政”二事,由“乱”说到“治”,又由“治”回到“乱”,可谓平地波澜,一波三折。文章由“丰乐亭”突然转入宋太祖平定滁州的往事。文思跳跃,转换迅速,然而又能自然收束,可以说是交化多端。
  生:从全文看,文意的转换主要还是表现在“丰”“乐”二字内蕴的改变上。第4段中,“丰”为丰年之“丰”。“乐”为与民同乐之“乐”,“丰”“乐”二字未交,含义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山美景可乐一变而为丰年景象堪乐。这种文意的转换具有跳跃性,初读感到突兀,细想又十分自然。
  师:大家就“感慨”和“转换”两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由“丰乐”的第一层意义想到第二层意义。由“丰乐”而想到与民同乐,发现作者不但感慨与民同乐。而且感慨居安思危。这是从内容角度着眼的。我们还可以深入讨论一下文章的技巧:“何等含蓄”和“何等顿挫”。在这方面,我们不妨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十分含蓄。初至滁州,欧阳修全力投身政务,直到“明年”才饮甘泉,足见欧阳修勤于政务。
  生:所谓含蓄,我的理解是用浅显的文字写出深刻的思想。“勤政爱民”未必是欧阳修想含蓄地告诉读者的。记叙五代的历史,包含着以古鉴今的意味,由五代到北宋,由战乱到治平,大宋王朝承受天命,统一海内,百年间山高水清。人民安享太平。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才是百姓生活的保障,没有和谐安定的局面就不可能有好的收成,也不可能有欣赏山水的阁情逸致。这才是欧阳修表达上的含蓄之处。
  生:宋代兵革不修,国力积弱,对辽和西夏一直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丰乐亭记》写乐而不忘忧,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含蓄。富国强兵,是范仲淹、王安石等不少政治家的理想,欧阳修就是因为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的。“民生不见外事”,士大夫“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欧阳修对此是不满的。插入“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突出体现了欧阳修的忧患意识。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两宋在战学中,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历史证明,欧阳修的这种忧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生:百年过去,人们远离战火,完全淡忘了战祸的洗劫和百姓的痛苦,作者的用意在于唤起读者的思考。表面上歌颂最高统治者的功德,实际上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如此说来,这篇文章的意义就不在记一处山水名胜了。
  生:我对“顿挫”的理解就是文章写得曲折有致。就是用异乎寻常的笔法表现出深刻的主题。这突出表现在第2段。第2段完全撇开丰乐亭,先写五代战乱。滁州为“用武之地”,不能“丰乐”:然后写“天下之平”,暂得“丰乐”;忽又写到“唐失其政”,“丰乐”亦失;最后归结“宋受天命”。百年“丰乐”。真可谓文意曲折变化,笔法跌宕多姿。妙在表面上撇开“丰乐”,而实际上处处为写“丰乐”二字张目。
  生:从整体上看,文章也显得抑扬顿挫,我觉得《丰乐亭记》是按照得“丰乐”-失“丰乐”-得“丰乐”的思路行文的。当然。这里的前后两处“丰乐”不在同一层面:前一处关涉滁州地理,后一处关涉百姓生活。
  师:关于《丰乐亭记》笔法上的含蓄深刻和曲折有致。古人之说较虚,大家化虚为实,围绕古人见解来讨论,品赏了《丰乐亭记》的思想内蕴和精妙笔法。其实,古人见解不可不信,也不必全信。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人的评注形式,写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或补充意见。
  生:增添一个“何等鲜明”。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十分成功。唐末五代时的滁州可以说是历尽战火,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今日生活的平静富足和日后潜伏的危机又是一种对比。文章的深刻内蕴是通过对比手法揭示的。
  生:“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写景的文字仅此数笔,却将四时之景描绘得如在眼前。这是欧阳修的大手笔,所以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条:“何等秀丽!”
  师:欧阳修仅是给一个小亭作记,但内容涉及百年之乱,继而推及居安思危,内容何等深刻。对此,大家有了清醒认识。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从古人评语中把握鉴赏思路的基本方法。我们不妨利用这种方法,根据《古文观止》“前幅握定‘快哉’二字洗发,后幅俱从谪居中生意”之说,品一品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