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教学日志,记录成长

作者:蒋祖霞




  编者按:这次课程改革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有许多方式,写作教学日志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期我们刊发蒋祖霞的《教学日志,记录成长》与徐立君的《一堂失败的语文课的启示》两篇文章,蒋老师的文章主要从理论与方法上阐释写作教学日志的意义、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文后给出了范例。徐立君老师则从备课、上课的经历出发,反思了自己唯教参至上的旧有备课观念。希望这两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读者朋友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诉诸笔端,惠赐我刊。
  
  一、教学日志的意义
  
  1.教学日志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一句流传甚广的经典语句。他告诉我们,人的伟大在于思想。由此,我想说,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成熟,就看他是否有思想、是否会思想。教学日志可以帮助教师养成思想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不断摸索总结,最终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他勤奋写作,一生写了40多本书,1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正是勤于思考,勤写日记,魏书生有《班主任工作漫谈》《教书育人之道》《魏书生文选》,李镇西有《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朱永新在《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一书中说:写教学日志,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学的得失,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教育家,但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却是应该的。
  通过写作教学日志,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组织教学的特点,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自己成长。当我们回头来看数周、数月或数年的教学日志,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中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痛苦的主要情境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盲点又在哪里,哪些耗费精力的无效教学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的教学技能需要增强。教学日志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2.教学日志写作应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备课是教学预设,而课堂永远是流动的活水。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与我们的教学预设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完整的备课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我们带进课堂的准备材料,二是课堂中师生共同经历过的由我们带出课堂的一笔财富。前一部分,学校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还会定期检查,但对后一部分都不够重视,而这一部分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却远甚于课前备课,教师成长、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分决定的。教学日志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办法。
  教学日志应该成为教师上课的备忘录,是教师一堂课得与失的记录,但又不仅仅是记录,它应该是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并对课堂予以深层次的梳理与挖掘。写得多了,对教师是一种心智与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3.教学日志写作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
  撰写教学日志是一种教育科研行为。首先,它能透过课堂教学现象看其本质,寻求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其次,优秀的教学日志又是撰写教学论文的第一手素材,可以加工成教学论文。
  朱永新先生认为,只有记教学日志,才能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碎片”粘合成最完美的珍珠。单独看,这些“碎片”好像没有价值,其实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
  写教学日志也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的优势。我们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拥有得天独厚的教学实践经验,它是语文教学研究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固然要不断钻研教学理论,但芜杂繁多的实践素材更需要不断研究和总结,这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
  随便翻阅任何一本语文类杂志,哪一篇文章记下的不是作者的教学感受和思考?所以教师平时及时整理的文字富有个性、内容富有独创性的教学日志应当是科研的极好材料。
  4.教学日志写作是教师使命感的体现
  我们常说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其实首先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就应当把教学日志写作上升到责任感层面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还说:“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一位内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其一生的创造活动时,把他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的一切成就都带进坟墓的话,那将失掉多少珍贵的教育财富啊!”是的,教学日志可以见证学生成长的经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记日记记了三十多年,这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感的表现。有了这样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会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回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们的教育过程就会充满快乐,焕发光彩。
  
  二、教学日志的形式
  
  1.着眼于叙事
  教学日志无疑首先应指向课堂教学,力求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记叙我们身边的、课堂上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它从感性课例出发,通过描述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实践中探索、验证教育教学观点。它内容较零碎、思维较散乱,但正是这种“雏形”,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能促进教师进行自我研究、自我发展。
  着眼于叙事,能使日志记载者注意观察教学情境的发展变化,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积累教学心得。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由于教学反思是教师依凭自己的课堂教学行动,不断探索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它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激发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水平。
  江苏苏州中学张广武老师在教学《陈涉世家》后写了这样一段教学日志,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反思的特点:
  文言文教学仍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黄厚江老师提出的文言文教学“三文”(文言、文学、文化)结合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既符合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以文言学习为基础,可以疏通课文,为下一步学习铺垫,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积累一些必备的文言知识。其次,在基本排除阅读的障碍之后,进入到文言文的文章文学方面的学习上来,争取让学生得到文学上的熏染,学习为文的基本章法,力求读写结合,进而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高。最后,是文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经典选文的学习,了解一些必备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当然,“三文”必须有机地融合渗透,不可机械划分。
  《陈涉世家》教学中我就摒弃了字字落实的串讲,让学生读、译、议、评。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的教学中,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证,令大家极为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日渐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