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评说2007年高考作文题

作者:刘真福




  一、题型分类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共18套题,呈现多元格局,就作文题而言,可谓花样迭出、异彩纷呈。现在对18道作文题作一番回顾,分其类,撮其要,指其优劣,评其得失,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作文题的发展趋向。下面给18道作文题进行大体分类。
  人生话题类。这类作文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对社会、人生、心灵的体验和思考,在2007年作文题中占了多数。主题有关爱(全国卷II有感于丛飞帮助他人)、励志(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辽宁卷“我能”)、感恩(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人生思辨(四川卷“一步与一生”)、审美情趣(湖南卷“诗意地生活”)等。
  语文话题类。这类作文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如湖北卷根据对母语的感受、学习和运用作文;江西卷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两小题中选择一个作文;北京卷以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唐诗的感受理解为基础,延伸拓展到对社会人生的感受等。2007年是“文革”后高考恢复30周年,因此重庆卷以“酸甜苦辣话高考”为话题写作,也在意料当中。
  看图作文类。这类作文题有漫画,有实景图,要求细看图画,理解其中蕴涵的奥妙后作文。如全国卷I画一小孩踩中西瓜皮“摔了一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来关切地询问“出事了吧”,要求就此发表感想;全国卷II小作文,给出奥运火炬上的祥云图案,要求展开想象写作;湖北卷小作文,给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要求结合节徽含义,为大会会场拟一副30字以内的对联。
  命题作文类。这类作文题意显豁,要求严格按题目要求写作。如福建卷“季节”;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辽宁卷“我能”;四川卷“一步与一生”;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湖南卷“诗意地生活”;江西卷就语文学习发表感想。
  组合型题类。这类作文题以一大带一小的形式出现。大作文依循常规,不复赘述;小作文一般几十个字,分值为4~6分,如全国卷II“奥运与祥云”;北京卷写熟悉的一处文化观光景点;广东卷要求从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志图形中选取一个,展开联想写一段话;湖北卷要求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会场拟对联,同时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写一段歌词;福建卷根据示例仿写句子;江西卷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等。
  奥运话题类。如全国卷II、广东卷、湖北卷等,但都是分值低的小作文。
  以上18道作文题分为6大类,许多题“身兼二任焉”,既属此类又属彼类。给这些题划分类型本来就是困难的事,这样的划分只是提供一种参照。
  
  二、特点阐述
  
  总体来说,2007年高考作文题多样性中有统一性,既紧抓语文工具性的主线,又强调语文人文性的导向,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对这6大类作文题的特点试作总结、提炼。
  人文性强。这是18道作文题的普遍倾向,反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倡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对考生人文精神的考查,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积极方向,自2001年“诚信”话题作文开创先例,此类话题或命题不断出现。这一积极方向昭示着高中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技法的狭隘区域,而要扩展到奠定精神底蕴、提升人格品位的方面,即将做人与作文统一起来。虽说这种昭示已经比较明显,但是许多高中语文老师置若罔闻,仍旧把作文当成技艺上的事,理念和方法落后于社会发展形势,引导学生误入歧途,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文学性强。偏重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诗意情怀、悟性、灵气,那些文学修养好、文笔灵秀的考生得以施展才华。如湖南卷“诗意地生活”,与其说是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立意创意等能力,不如说是考查他们的文学感觉、诗人气质;江苏卷“怀想天空”、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也都与此类似,有较为浓厚的抒情意味,需要美好的感情倾注字里行间。文学性走强的趋势,始于上个世纪末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尽管遭遇不少非议,但势头不可阻挡。
  隐喻性强。明言此而暗喻彼,由喻体引发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的作文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解读、解说喻体与本体关系的心智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江苏卷“怀想天空”,命题本意不在让考生怀想天空中有何景何物何色彩,而在于联想人间的“天空”和心灵的“天空”;北京卷对古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解读,要求发挥联想,写出人生的境界、生活的情趣、人的心态等;福建卷“季节”写喻体或本体均可,既可以写自然的季节,又可以写人生的季节。隐喻性强的作文题需要好的悟性,如果平时未加训练很难驾驭这样的题目。
  成人化倾向。有的作文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范围圈定在学生不熟悉的领域或情境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期待过高。如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江苏卷“怀想天空”,过于空灵,除了少数文学训练良好、语言功底尚可的学生外,多数考生难以驾驭,只会说些不着边际的漂亮话;湖南卷“诗意地生活”似受“诗意地栖居”名言的启发,也同样与学生相距甚远,学生从小到大过着“家庭—学校”这种来回穿梭的单调而紧张的生活,有多少诗意可言?尽管试卷上特意强调那个“地”字,却想不到学生只会假装“诗意地栖居”,作空洞抒情。其实这些题目拿来考作家、诗人都难度较大,更何况高中生。
  难防宿构。高考作文题从来就严防被人押中,谨防宿构,但为了给广大考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给出话题、材料来作文,又难防宿构,这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天然的弱点。2007年的作文题潜藏着宿构的可能性,如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令人想起小学、中学作文“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个人”等,只是换了个题目罢了;再如江苏卷“怀想天空”,同样可以借用难忘的一个人、一件事的材料,只不过以“天空”开篇、结尾或中途穿插就行了;又如宁夏、海南卷,就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裂而不碎的汽车玻璃的故事谈感想,其实暗含一个“机遇与创造”的事理,这是司空见惯的作文和口语训练话题。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考生在考试前把过去写的作文拿出来翻看,或许可以派上某些用场;还可以在脑子里多准备几个话题的素材和思路,以应考场之需。
  宽容倾向。在思想观点上给考生以一定的自由度,不像过去那么严苛,具体表现是一些严肃的话题可以正面说,也可以反面说,观点没有正误之分。如江西卷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两个命题中任选一个来写,考生可以表达对语文的一往情深,也可以表达对语文的失望,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再看北京卷,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解读共列举了5种,这5种解读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表明命题人主动引发思想开放、观点自由的态势。这也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要求。
  
  三、来年预测
  
  预测未来高考作文命题实在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可这又是广大师生所期待的。我们根据对既往高考作文题的考查和对未来多方面形势的判断,对来年作文题的可能性或总体趋向进行描述,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人文性色彩只增不减。这一色彩愈见其浓,是近几年作文题的总体趋向。命题主题将可能在品德、情趣、励志、关爱、感恩、坚忍、求善、嫉恶等方面选择。
  文学性倾向依旧明显。抒情散文成为高考作文的常见文体,以福建某些地方的统计为例,2007年写“季节”题目的高考作文中高分段的都是抒情散文,少有纯粹的叙事文和议论文,尽管这一题目可以写成多种文体。因此,文学性叙事、文学性抒情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手法,这种趋向在当前下放命题权力、各地自主命题、力求个性化的形势下更容易出现。
  抽象性话题热度不降。这一趋向是伴随着文学性趋向而产生的,命题讲究表里双义,明此而实彼,言实而意虚,抽象性、深层性思考才是命题所要考查的,内容可能关乎文化、哲理、道德等,虽有超越学生认知水平之嫌,但我们不得不重视。
  命题作文重新回归。原以为此类命题形式已销声匿迹,没想到今年又回来。命题作文有话题作文不可比拟的优点,在来年仍将为一部分命题者所青睐,有必要经常训练。
  奥运话题巧妙显形。2008年将是中国的奥运年,高考将在北京奥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的时候进行,奥运话题进入高考作文不可避免。当然,奥运话题以什么形式出现又是最费思量的,命题者会千方百计地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命题,因此考生应在作文训练时勿忘“奥运”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