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创新”的创新用法解读

作者:王洪钟




  假如浏览近年的书报,我们恐怕会屡屡惊讶于“创新”的创新用法了:原先“创新”与名词共现时,多是直接修饰名词而构成定中短语,如“创新精神”“创新机制”;而现在“创新”居然可以支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构成述宾短语了,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增强发展后劲”。有心人不禁要问:“创新”的带宾语用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不妨先从“创新机制”这个歧义短语谈起。“创新机制”可以分析成定中短语和述宾短语两种结构,在这两种结构中“创新”的内部构成方式是不一样的:定中短语里的“创新”属于述宾式复合词,述宾短语里的“创新”属于述补式复合词。
  定中短语“创新机制”里的“创新”,义为“创造新事物”,本是形容性语素的“新”这里转指“新事物”,结构上受动语素“创”的支配,因而“创新”属于述宾式复合词。尽管我们习见的“新”字大多用做形容词,但正如王洪君所言:“在古代和近代汉语中,形容性单字在语篇中可以相当自由地转指该性质特别突出的事物。”在现代汉语中,这种转指用法仅遗存在构词层面,类似的复合词有“尝新、出新、翻新、欺生、踏青、帮忙”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创新”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释义十分简洁凝练,我们不能就此机械地将“创新机制”理解为“创造新的机制”。这是因为:首先,“创新”的“新”作为构词语素不可能越过词法去修饰句法领域的短语中心语“机制”,这一点也可以从“创新机制”读作“创新/机制”而不是“创/新机制”的语音停顿中得到部分证实;其次,根据陆俭明先生的调查,汉语中有31%的双音节动词可以不改变意义而直接受名词修饰或直接修饰名词,“创新”就属于这种动词兼名词性质的“名动词”,可以不加“的”而直接作定语,因而“创新机制”同“建设速度”“研究方法”等一样,是省略了结构助词“的”的定中结构,应该理解为“创造新的(的)机制”,“新的”是名物性“的”字结构,意思就是“新事物”。
  述宾短语“创新机制”里的“创新”义为“通过创造使……变新”,“新”是用做使动的形容性语素,结构上补充说明动语素“创”,因而“创新”属于述补式复合词。现代汉语里类似的复合词还有“刷新、更新、革新、拔高、架空、加重”等,它们都具有致使义。
  述补式复合词“创新”带宾语是一种后起的新用法,它之所以产生并流行,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平行句法框架的影响。“创新”的带宾用法早期多见于标题语言或排比语句中,通常与“深化××”“提高××”“增强××”等述宾短语平行出现,比如“转变观念创新制度推进企业兼并”(《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4年第3期)、“创新运作机制强化人事管理”(《农村金融研究》1995年第10期)。可以说,正是由于频频出现在这种讲究结构对称的平行句法框架中,原本不带宾语的“创新”才“入乡随俗”地带上了宾语,加之这种用法简洁新颖,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从标题语言扩展到正文语言,从平行使用发展到了单独使用。
  2.潜在述补结构的激活。汉语里述宾式动词以不带宾语为常,因为述宾式动词已经在动词内部实现了动语素的带宾要求,其再次带宾的要求远不如述补式动词来得强烈。因此,“创新”以述宾式动词的身份携带宾语,其理据远不如以述补式动词的身份携带宾语来得充足。而带上宾语后的“创新”恰恰只能分析为述补式,这一点着实让人觉得奇怪。其实,如前所述,“新”本来就可以兼作名语素和形语素,表名物还是表性状“可以因搭配而较自由地改变”,也就是说“创新”原本就兼备作述宾式动词和述补式动词的潜在可能,只是前者一直处于显性状态,而后者始终处于隐性状态,带上宾语以后,“创新”的述补结构便被激活了,加之相类的“更新”“革新”“刷新”等述补式动词早已具备带宾功能,因此可以说“创新”带宾从一开始就具有“合法身份”。
  3.社会高频使用的催化。毫无疑问,语言的任何变异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低频词会无端地滋生出新义项或新用法并迅速得以流行。就“创新”这个词而言,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统计我们发现,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新”作为文章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仍与“更新”“创造”等同类词基本持平;然而随后的十余年间,在其他同类词的出现频率略有升降的情况下,“创新”一下子由2.67‰飙升到了20.22‰!个中原委不言自明:因为“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影响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高度。由此可知一个词的新义项、新用法的产生及流行与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受重视程度和使用频度是密切相关的。
  综上所述,“创新”的带宾用法之所以能产生并流行,既有语言本身的诸如平行句法的影响、潜在结构的激活等内因,也有社会重视程度和使用频度等外因。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3〕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邹立志、周建设《动宾式动词规范问题的深层理据》,《语文研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