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玫瑰”何以“铿锵”起来

作者:张军民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会产生新词语。新词语不仅是符号,体现出语言的丰富,而且也在影响人们 的思维,“铿锵玫瑰”的出现和流传正是这一语言现象的体现。
  “铿锵玫瑰”最早见于香港歌手叶倩文的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铿锵玫瑰”:“她从不依赖谁……铿锵玫瑰,用骄傲的花蕊,想摆脱那四季的支配,她说,谁怕谁。”无独有偶,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内地歌手田震也演唱了一首《风雨彩虹,铿锵玫瑰》:“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纵横四海,笑傲天涯……”叶倩文歌中咏唱的是面对厄运不屈服、不退缩、不逃避的女性,田震歌中颂扬的是顽强拼搏的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
  仔细推究,“铿锵玫瑰”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语。“铿锵”是形容词,多用来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如李劼人《死水微澜》:“京戏,虽不大懂,而调子的铿锵,却很清楚。”王蒙《踌躇的季节》:“李劫夫的歌更铿锵有力。”但是在“铿锵玫瑰”中,“铿锵”置于“玫瑰”前,赋予“玫瑰”这一喻体以有声有色、旗帜鲜明、大刀阔斧的感觉。在汉语中有“呼呼风声”的用法,这很好理解,因为风本来就能发出“呼呼”声。而玫瑰却无论如何不可能有铿锵的、类似于锣鼓鸣响的声音的,为什么也能说“铿锵玫瑰”呢?“铿锵玫瑰”产生之初的具体语境是歌词,歌词属于诗歌体裁,诗歌创作的特殊需要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诗歌语言有时要刻意追求表义的含混性和跳跃性,以便丰富诗句内涵,扩大想象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诗人往往使用通感等手法来营造含蓄、朦胧的意境。王维“色静深松里”以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水色。铿锵是听觉的感受,玫瑰则靠视觉体验,《铿锵玫瑰》的词作者李宗盛巧妙地利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在两种不同感官的体验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这样做既生动,又能强化意义的表达,还体现出现代艺术所追求以及现代公众所乐见和期待的“陌生化”效果。
  在语言使用上,“陌生化”指脱离惯常思维和陈旧因袭的语言范式,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特殊的语言组合方式,对常态语言进行远程超越,以加大诗化的力度。诗人们有时为了收到正常语言秩序所无法产生的诗意效果,大胆地利用语法反常,实现语言的活化。正如有的诗论家所言,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它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
  “铿锵玫瑰”是完美的结合,表达了现代年轻女性追求独立、热爱自由的时代精神,同时又保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赋予的含蓄、温柔、秀美的东方女性传统美德。“铿锵玫瑰”正是新一代中国女性特征与魅力的完美诠释。这也是“玫瑰”能“铿锵”起来的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