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孔雀东南飞》“却”字释义商榷

作者:徐 强




  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有句子云“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有的教材(如人教社大纲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解释句中关键词“却”时说:“却,动词,退出来。”事实上,“却”在此句中不应被看做动词,而应被看做副词;其含义也不是“退出来”,而是“又,再,还”。
  “却”字在古文献中写作“卻”,从ㄗ(跪立的人),其基本意义为“退”,《广韵·药韵》云:“卻,退也。”后经逐步引申,“却”字渐渐还被赋予“推辞,拒绝,消除”等义。表达这些动词性含义的“却”字,在古文献中大量存在。如: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2)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孟子·万章下》)
  (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4)高宗消桑谷之变,以政不以言;景公却荧惑之异,亦宜以行。(《论衡·变虚》)
  在“退”这个核心意义上稍加引申,“却”产生了“返回”的意义。如《史记·封禅书》:“(新垣)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复中。”既为“返回”,则必是又一次重复主语的行为动作,于是“却”字就被赋予了“又,再,还”的意义。如:
  (5)恐其门闭固而难启,遂昼日先刻断窗棂四条,却以物支柱之,如旧。(王度《古镜记》)
  (6)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从以上三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却”字在承接上文、进一步阐释上文内涵时,一般作副词“又,再,还”讲,且多与动词性结构连用。在《孔雀东南飞》中,“却与小姑别”就是紧承上文“上堂拜阿母”而进行的又一个行为动作,所以把“却”译为“又”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从诗歌内部逻辑上讲,也应将“却”译为“又”。因为把“却”解释为“退出来”,有这样一个前提:在刘兰芝告别婆家时,婆婆坐于正堂之中,而小姑则身在他处。所以刘兰芝在与婆婆告别后,还要从正堂“退出来”,去找小姑话别。与这个前提相对,我们同样也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设:在刘兰芝与婆婆告别时,小姑并未身在别处,而是随侍在母亲身旁。在这个假设条件下,刘兰芝与小姑话别完全用不着从正堂“退出来”。很明显,教材的解释在这个假设面前无法说通。而把“却”字译为“又”,则可以圆满地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