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成功的讲授,在潜对话的引领中行进

作者:林汇波




  讲授,就是讲解传授,〔1〕讲授法是教师预期学生能接受并生成新知识,用简明的语言系统地讲解教学内容、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内容具有系统性、深刻性、完整性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2〕讲授是教师的讲,学生是处于听与接受的位置,讲授有没有对话性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要讲学生不懂的、想懂的,要把抽象、深奥的内容化为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内容,而且要因学生听的情况随时调整讲授内容。
  对话的属性“是一种交流与创造”。〔3〕从对话的属性上判断,讲授的课堂是存在对话的,师生间的“倾听与对视”是“隐性对话”,〔4〕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不管学生有没有反应,但交流与生成是存在的,符合对话的属性。因此,讲授的过程是潜对话的过程。
  
  一、讲授中潜对话的几种操作模式
  
  很多人认为讲授法就是接受性学习,而且认为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似乎肯定了,就会有实际意义。讲授法的效果有时是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操作中讲授的内容容易表现为课文内容的机械再现或教参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是机械的接受。成功的讲授,其操作模式应能引领潜对话。
  1.告知模式。告知就是告诉学生所不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
  告知模式较常用,关键是要把握好告知的内容与学生已知之间的关系。讲授时的告知与学生已知之间的关系有零距离、近距离、远距离三种,我们需要明确并在讲授中找准距离。如课堂上外显对话时教师问:“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学生齐答:“分—总。”这样的对口词有距离感吗?显然是零距离,没有已知与未知之间应有的落差,没有告知效果,没有交流与生成,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没有产生变化,这是无对话或伪对话。讲授中的潜对话操作也是如此,讲授内容太浅,不痛不痒,结果就不会有潜对话产生。
  讲授要掌握好恰当的知识落差,如果落差太大,处于远距离状态,学生接受起来就会很困难,外在的口头回答不可能,其实也就没有内在的潜对话,告知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告知模式中,最好是近距离,是“跳一跳”即能拿到的,学生付出他们应有的努力就能有成功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告知模式是列举已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未知。掌握好距离,告知模式是容易进行潜对话的。
  2.示范模式。教师闻道在先,学业有专攻,因此讲授的过程即示范过程。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讲授的示范过程中应时时有学生,讲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感悟,在潜对话中有所生成。
  如体现价值观、人生观探索的示范,教师的讲授内容是:“我对××问题的看法是××,我是通过××方法得出的,因为××。”潜对话是:“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应是××,你们是通过××方法得出的?理由应是××。”
  如体现探究方法的示范,教师的讲授内容是:“我对××事件是通过××途径体验到的……感悟最深之处是××方面,因为××。”潜对话是:“你们对××事件有××体验?怎样体验?感悟最深之处是××方面。”
  如体现言语生成的示范,教师的讲授内容是:“我对××事件的表达是××,因为××的原因,这样表达较为合理。”潜对话是:“你们对××事件要怎样表达?为什么?你们试着表达看看吧!”
  可列举的示范性模式例子有很多,应注意的是教师的示范性讲授的目的是引出预期的潜对话,不可陷入滔滔不绝的“独言”怪圈,不能只是传输教师个人的解读结果。重要的是将获得这一结果的过程、方法告诉学生,是要激起潜对话,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这一过程和方法。
  3.游戏模式。可把讲授过程当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思维和语言的生成游戏。在讲授中,教师是游戏群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同合作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又不时以“领头羊”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游戏模式的讲授中,教师时而设疑,给学生以思考;时而点评,让学生共享精辟的见解。在讲授中,师生是一个共同体,进入到一个相同的精神境界或意义境界,教师讲出学生想说的但说不到位的话,讲出学生没有想到而又令人拍案的想法。游戏模式操作成功时,师生共同“冲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悟到新的发现,达到欲言而止于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4.解疑模式。有的教师在讲授时会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疑问,没有需求,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没有潜对话的愿望,此时的讲授就可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讲授要在生疑上下工夫。要设疑,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的欲望。一般情况下,解疑模式的讲授存在着这样的环节:一是设疑或激趣,引起倾听的欲望;二是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探究,在倾听中获得他们解决问题所需的要素;三是生成,即引导学生最终获得答案(当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如操作成功,讲授内容是悬念百生、引“生”入胜的。
  教师对讲授内容是熟悉的,在讲授时要努力创造探究机会。
  一是要能在熟悉中创造陌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解疑模式要反其道而行之。很多讲授内容教师都是熟极而流的,讲授成功的关键是在这些熟悉的内容中创造陌生,把这些内容处理成一个一个的问题,让问题不断链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教师的思路中不断探究,不断有收获。
  二是讲授内容要留有思考余地。教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的把握虽是完整的,但不可全盘捧出,要留有空白,方法可以是:把结论留给学生;结论的某一要素故意空出;故意制造失误,待学生思考得差不多时再点明。
  三是创造问题的深度。讲授也可以创造有深度的问题。如《项链》一课,教师的讲授话题是:作者是喜欢以前的玛蒂尔德还是后来的玛蒂尔德?这样讲授,内容就不可能简单化,师生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而且要比较分析,要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进行推演,这样的问题有相当的深度。
  
  二、引领潜对话应具有的几种意识
  
  要引领讲授中的潜对话,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的教师认为讲授不存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讲授是与新课标精神相悖的,故而闭口不谈讲授法。公开课也不用讲授法,更多的是让学生讨论,或师生不断地用问答的方式来对话。其实,讲是为学生倾听、有意义地接受、有所生成而讲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并不是没有,也必不可少。如告知模式,考虑的是学习主体自主确立的学习需求,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示范模式,潜对话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实践探索;游戏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师生是互相配合着推进讲授进程的;而解疑模式很明显是在讲授中引导学生探究。
  成功的讲授应该是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如讲授《祝福》一课,引导学生领悟主题,就需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祥林嫂是挣扎过、奋斗过的,与四婶、柳妈及鲁镇的其他女人相比,她显得更为不幸,原因是什么?应怎样去面对?如对死亡,祥林嫂在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当她明白了天堂与地狱之后,她便很快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天堂与地狱对祥林嫂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或是宗教、迷信对祥林嫂的生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广泛意义上的生命探索会有什么作用?追问到此,讲授已融入“我”的思考,融入作者的思考,也融入了教师的思考,此时的潜对话是发生在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如果没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兴趣,讲授中的潜对话就很难深入,思想感悟及言语感悟就会非常有限。
  2.生成意识。讲授的意义是指向学生的不断生成。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讲授总体要明确让学生获得什么,学会什么;讲授的具体过程又要有意义的不断生成,甚至是不断的创造性生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