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作者:张江波




  个人简介
  张江波,男,山西晋城煤业集团中学语文教师。多次获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连续多年评为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4年参加第一届“海威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获一等奖。2005年11月获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突出贡献奖。2006年11月参加山西省第七届“金钥匙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
  笃信海德格尔之语“语言是存在的家”,反对将语言工具化。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以反思自身立场为教学前提,力避盲从与独断,教学注重传统与现代思想的碰撞。
  
  教育观点
  
  语文与“我”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始终在阐释一个核心话题,即语文与“我”的关系,这个“我”指任何与语文打交道的人。不存在脱离主体性的客观的语文。
  执著于“语文是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当追问“语文是什么”时,潜在的理解是,语文是可以对象化的,像自然科学一样,也可以把它做成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这种认识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盛行。西方哲学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对语言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摆脱这种将语文工具化的倾向。海氏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1〕我们生活在语言中,是语言在塑造我们,而不是我们在使用语言。语言是我们的生存场,它不可以对象化,正如水中的鱼永远不可能知道水是什么一样。因此,对语言的把握主要是领悟式的,而非概念式的。〔2〕
  有趣的是,海氏的这种理解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颇为近似。有弟子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彼深山中有一枝花,自开自落,与吾心有何相干?”他答道:“汝未看此花时,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看此花时,则汝心与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3〕习惯在关系中把握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中。
  因此,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语文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知识,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很多人把语文当做知识来处理,如比喻就是本体与喻体的对应关系。但明白了何为比喻,却不是谁都能创造有生命力的比喻,有生命力的比喻是以对宇宙与人生有深刻的感悟为前提的。
  如“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离开了作者对生命消逝方式的体会,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比喻。又如“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离开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样的比喻也不会产生。很多人在学了诗歌之后,津津乐道借景抒情,但离开了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所蕴涵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的领悟,谁也写不出杰作《天净沙·秋思》。
  事实上,如果将语文等同于知识,将语文等同于表达技巧,那么人的感性就会丧失。而感性是人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基础。
  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领会:“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美的事物与人的关系被表达得如此直接而深刻!
  
  二
  有一句语文界共知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表明了语文学习的广泛性和现实性。也就是说,对生活多观察、多领悟,就是在学习语文。比如,高中生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展现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表达出来,写成文字,就是在从事语文学习。学习语文不一定非得借助教材,那种以为把教材学完后,语文就学到手的观点,是荒谬的。所以韩寒说,“语文是初二以后就不必存在的学科”,这话固然偏激,却有他自身真实的体验作为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思考生活需要有一些标准,一些可以凭借它作出判断的原则,需要有立场。我们生活在21世纪,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但现代生活的困境之一是,由于标准、原则的缺席,人们难以作出选择。
  过去两三百年是西方启蒙运动高涨的年代,那个年代催生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不因年代长短、地域相隔、血缘不同、种族不一而变得不适宜。它们是自由与平等、民主与宽容、人权与主权等观念。这些普遍价值观念的出现,是人类的伟大发现,也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就像古希腊人演绎“欧式几何”是从公理出发一样,自由、平等、民主、宽容等是人类社会的公理,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只有从它们出发,并回归它们,我们才有可能不人云亦云,从而获得理性,而不是深陷于盲从与独断。现在的语文写作是无关痛痒的,它在有意回避以上重大命题,回避现实中触目惊心的丑恶,结果它赢得了成绩,却忽略了人。
  比如自由,自由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他人。个人在行使自由的同时,应该遵循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原则,否则,任何人都无自由可言。马丁·路德·金的伟大就在于,他担心因追求自由而伤及无辜,他担心因追求自由而走向非正义,所以他在宣言中说:“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与仇恨之杯痛饮。”
  又如宽容。宽容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因为人是不完善的,所以没有人永远是先驱者,事实上,先前的先驱者倒极有可能蜕化为守旧者。所以,房龙在《〈宽容〉序言》中写道,守旧者“并不是天性残忍”,新世界的人们也没有像当年对待先驱者那样对待守旧者。这种认识根植于对人及人性的深刻洞察。
  当“虐猫”事件在网络传播,朝鲜试射核导弹,巴以冲突无休止地爆发,恐怖活动伤及大量平民时,我们就会明白史怀哲的忧虑:“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当这个时代以种种的量化指标来掩盖它内在的空虚时,罗曼·罗兰的话就会提醒我们,对时代的评价标准决不是单一的,经济的极大繁荣若缺少来自精神层面的审视,只能命名为鄙俗的物质主义;当我们身陷孤独需求援助时,罗曼·罗兰的话又显得语重心长:我们需要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友人”,而不是什么“救世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向教材的编者及作者致敬!
  
  三
  学习语文关键要学会思考。
  《我与地坛》中有段景物描写,无意之中向我们道出了隐藏的秘密: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彻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意味深长的格式:剥蚀……浮夸,淡褪……炫耀,坍圮……高墙,散落……玉彻雕栏,然后留下的是蓬勃的生命本真状态!
  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地坛是荒芜的,但史铁生却看到了“园子并不衰败”。所以,在感觉和经验之外,我们还需要用心来思考和领会。
  同样的道理,在史怀哲那里表达为“直觉”。他提醒我们,用自然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是多么浅薄。
  
  教学实录
  
  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高,说它是“天下第一行书”,谓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个“之”字,每个“之”字的写法都不一样。
  余秋雨说:“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受。(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请看题目,我们需要知道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即兰亭集序。抓住了这两点,就能比较好地把握这篇课文。关于《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课文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