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杜十娘非死不可》中教师的失当行为

作者:郝秀文




  编者按:本栏目自创办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他们认为这些生动精彩的教学片段或故事给他们带来了鲜活的理念、知性的思考,希望多刊发这类文章。同时,他们也对一些片段或故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期我们选发几篇,以飨读者。
  
  《杜十娘非死不可》(《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记录了一个教学片段。〔1〕
  “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阅读至此,同学们为杜十娘的悲剧惋惜不已,一同学情不自禁地叹息:“杜十娘可以不死!”经过老师统计,持同样看法的人约占十之七八。于是老师就此发问:“十娘不可能委身孙富。既然‘十娘可以不死’,那么,不妨为十娘设计生路。在李甲‘中道见弃’之后,十娘还有什么出路呢?”
  此时,教师的第一个失当行为出现。
  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课堂上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学生对十娘沉江的合理逻辑存在不同认识。其实,逻辑既然合理,那么,对它本不存在认识的同与不同问题,存在的倒是学生是否发现了那个合理逻辑的问题。所以,着眼点应放在对那个逻辑的寻找上。那个逻辑在哪儿?不言而喻,只能在文本之中。学生阅读时出现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因而未曾注意到或忽略了主人公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与其所面对的生存境遇之间的矛盾,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读书,深入感受文本,直到与那个合理逻辑不期而遇。现在,老师却错误地引导学生作游离于文本的“生路设计”,其结果可想而知。果然,当“可以不死”派与“非死不可”派讨论得不可开交时,教师不得不迅速转换话题,因为“觉得这一争执的意义不大”。
  其实,既然大部分学生认为杜十娘可以不死,那么,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的证据如果存在的话,也只能存在于文本之中。从写作学的角度看,杜十娘如果真的存在不死的可能,那么,就意味着文本在组织其必死的逻辑上出了问题。而实际上,这个证据是不存在的。因此,可望学生在找证据的过程中找到相反的证据,从而豁然开朗,推翻自己不正确的看法。
  “十娘脱身的可能性不能说很大,也不能说没有。问题在于,十娘为什么没有脱身之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不让十娘脱身?”
  这是此时此刻教师的点拨。我们读原作,清楚地知道,如果杜十娘拒绝委身孙富,葬身江鱼之腹就是她此时此刻唯一的选择。这一点,执教老师也是心知肚明的,他认为杜十娘之死是存在着合理逻辑的,这就是说,十娘是无法脱身的。但现在他又认为,十娘脱身的可能性不能说很大,也不能说没有,这样做必然会对学生理解文本产生极大的干扰,因为老师事实上已暗示杜十娘除了委身孙富和葬于江鱼之腹外还有另外的出路。
  如果说第一句话对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产生了错误的导向的话,第二句话则在文学理论常识上作了错误的传授。这是执教老师的第二个失当行为。
  应该说,“十娘为什么没有脱身之想”这一问题提得本来不错,假如没有后面的“或者说作者为什么不让十娘脱身”这句话,学生极有可能找出那个合理逻辑。因为这一问题是要通过阅读文本才能解决的。现在,“十娘为什么没有脱身之想”与“作者为什么不让十娘脱身”被老师看成了两个彼此等值的问题。而“作者为什么不让”的问题,被学生(包括老师)看做一个可以通过思辨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又一次与文本失之交臂,再一次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事实上,它们本不是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的是杜十娘的性格,后一个问题涉及的是作家的创作构思。这两个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存在联系的两个事物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不意味着作者就可以一厢情愿地做出“不让杜十娘脱身”的决定。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存在着某种外在的客观依据,存在某种不得不如此的原因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通过人物的选择来完成的,这种选择固然蕴涵或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但却不是一个可以任意为之的行为。这种选择必须在两个前提下实现才是真实可信的:一是真实再现了人物生存的环境,二是尊重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如果作者无视以上两点,那他的作品就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文学史知识告诉我们,恰恰是这一点,成了优秀作品与庸俗作品的分水岭。作家的创作实践也证明,许多时候,作者为了忠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创作初衷,乃至写出有违于自己意愿的作品。所以,作者只能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和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对人物的选择做出粗暴的干预。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所以,老师认可的看法竟然是:“从根本上说,十娘之死决定于小说的悲剧性质。”这就是说,不是杜十娘选择了死亡,而是作者赋予了小说悲剧的性质。这就使学生错误地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对人物命运作出无所顾忌的裁决。
  阅读课上学生的发言,使一些本来潜隐的阅读理解活动凸现了出来,执教老师应对学生的讨论作全程监控,适时指出讨论的错误和不当,使学生得到阅读策略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这应该是课堂讨论的价值所在。但是,在这里,我们却看不到老师对学生没有根据的和错误的言说进行指正。这是教师的又一失当行为。
  下面是从学生的发言中摘出的几条,它们未能引起老师的任何反应:
  为李甲而死,毫无价值。
  十娘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
  现实生活中始乱终弃之事屡见不鲜,而像十娘这样以死抗争之人却少之又少,这种过激行为不值得提倡。
  杜十娘是“为李甲而死”吗?且看杜十娘跳江前说的一段话:“谁只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这里有的是对李甲的怨恨、痛心和斥责,对自己命运的悲叹。所以,杜十娘是死于幻灭,死于过正常人生活的梦想的落空。事实上,恰恰因为她不是为李甲而死,所以才是光彩的,否则就真是毫无价值了。
  杜十娘是“恋爱至上主义者”吗?课文中说:杜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于他”。可见杜十娘有心于李甲有很现实的考虑,完全不同于所谓的“恋爱至上主义者”。
  前两例暴露的是学生对文本信息提取不足或者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问题,第三例则是一个有待于提高和充实的关于正确看待文学形象的能力和知识的问题。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置若罔闻,听之任之,会让学生形成错觉,这显然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