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作者:许金辉




  个人简介
  
  许金辉,32岁,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中,能不断地探索、总结,多次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在甘肃省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观摩研讨会中荣获优质课评比二等奖,2002年在兰州市中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在兰州市高中语文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在甘肃省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兰州市教学新秀。
  
  教育观点
  
  对语文教学中教师示范作用的思考
  一、教师示范的必要性
  1.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来看
  语文是“一门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基础课程”。〔1〕一般来说,语文知识指的就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但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因为“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的东西是无法从孤立的要素上去认识的,而是只能在连贯的言语中为人感觉到或猜度到”。〔2〕对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东西的感知与把握就是语感。母语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形式形成和运行的,而语感的形成需要更多成熟的语言运用实例来促进,因此除了对选文的学习,教师有责任强化自身的语言运用,使其成为一种可观的资源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从语文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来看
  语言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志。这种能力的获取并不是以进入学校为始,以离开学校为终的。中学语文教育只是学生语言能力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而它没有最佳标准,只有不断完善的趋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学生能力的给予者,而是其语言能力形成中的支持者、促进者,是以一个相对成熟的语言运用者的形象出现的,因而语文教师的最大价值是以富有个性的相对成熟的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阶梯,帮助学生通向更高的层次。
  3.从语言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既然中学语文教育只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形成中的一个阶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立足长远。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站在语言运用过程之外审视思考这一过程的能力,心理学称之为元认知能力。针对语言学习的元认识能力包括:“控制、驾驭这些语言能力的能力,包括对各种语言能力类型的了解,对促使能力最有效发挥的各种策略的掌握;对自己或别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评价及调整校正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元认知能力是:语言能力发展的能力,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外(一直延伸到语言能力的终身性自我发展),能够形成进一步扩充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明确意识,并能掌握、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这种自我扩充和自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一定的语言分析方法,从而对能体现在话语中的各种语言知识包括语言使用规则进行概括提升,总结出相关规律的能力。”〔3〕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语言运用的结果,更要着眼于语言运用的思维过程。运用语言的思维过程是内隐的,要理解这种内隐的过程,除了对结果的剖析以及由此而生的揣摩之外,教师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语言运用者,可以通过内省将这一过程很好地展现给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示范的内涵
  教师示范不仅仅是把听、说、读、写的结果展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听、说、读、写的思维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思考、评价的结果展示给学生,因此一个完整的教师示范过程应包括体验、形成、内省、分享这四个环节。
  体验指教师身体力行地去经历听、说、读、写的过程;形成指形成听、说、读、写的结果;内省指教师审视自己听、说、读、写的思维过程,在听、读过程中除审视自我获取信息的过程外,还应揣度、思考对方言语表达的过程与技巧;分享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分享思维所得,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示范是教师在追求语言运用结果及反思语言运用过程两个方面所做的示范,其目的与其说是树立结果的标准,不如说是树立一种语言学习行为的榜样。
  三、教师示范作用的具体表现
  1.听的示范
  在当前教学中,听的价值常常被忽视,听的训练也被淡化,但对语言学习而言,听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从课堂教学来看,倾听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共同促进的基础。以此为桥梁,教师得以了解学生理解的状态、思维中的漏洞、思想中的闪光点,而学生也借倾听汲取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感悟的生成,促进自我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有必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听的示范。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意见的表述,把学生的意见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而非装点门面的摆设。要注意理解学生观点背后的逻辑思路,确定其中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并及时将这种感受反馈给表达者,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表达效果。要注意引领学生一同倾听、思考、评价他人的表达过程,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倾听—思考—互动—共进的良性的课堂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谈话基本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对对方表达的理解实际上是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要避免单调、敷衍、程式化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否定了学生回答的意义,也否定了听的价值,是对教师所应承担的听的示范作用的漠视与否定。
  2.读的示范
  在课堂教学中,读的示范主要是对教材选文的阅读,这应该是深刻、细致且富有个性特色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学资料扬声器的角色,缺乏自主探索式的阅读,难以把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那么教师可否以下面的方式进行阅读呢?首先,通过自主阅读来确定对文本的个人感受,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师个人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文本的普遍解读及教授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其与个人解读进行比较,看两者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进一步思考差异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看待这一差异,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存在漏洞,这一阅读过程对于正确有效的阅读有无借鉴意义。最后,确定教学内容及应对重点、难点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体验成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资源的分享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益处。
  3.说的示范
  课堂教学是由对话推动的,没有口头语言的表达就不是课堂。课堂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它应更注意内容的充实、形式的严谨、思维的流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用规范语体,注意语意的连贯、词语的准确、逻辑的严谨,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表达来示范。
  4.写的示范
  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围绕选文展开的,教师和学生一同研读选文,了解选文写什么,进而理解如何写,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理解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尽快体味到它所带来的创作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通过示范性写作,教师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对文章写法的理解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种结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激发其写作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反思个人写作的思维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展示给学生,这将给学生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示范写作可以有效地摆脱教学的盲目和空洞,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态度,沟通师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并不影响学生自主探索的进行,事实上,当教师以一个语言运用者的身份(而不是语言教授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时,会更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仰视”与“无视”变为“平视”与“审视”,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行为,使其在广阔的语言空间中汲取更多的养料。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