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

作者:成巧云 施 涌




  语文教材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语文教学改革以语文教材为介质得到有效落实。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打破了以往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代之以“一标多本”。如何恰当选用语文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云南省引进了三套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多版本教材的出现对云南基础教育是一个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对语文教材进行理论整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参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制了《云南省中学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用于实地调查,以期对云南省初中多版本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同时在对不同版本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版本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新教材使用的基本情况
  
  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教材编写建议是: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注重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样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开放性;加强整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配合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段的语文实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编辑的体例、教育理念的体现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观和语文教学观;在编辑的体例和内容的安排上,都传承单元教学研究的成果,按一定的因素组元。
  目前云南省新版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已完成了一轮,在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中出现了新教材老教法、教学随意性大、教师对新教材理解分析能力不够、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有三:其一,我们对新教材研究不够;其二,我们教师在心理、知识、教学方法上准备不足;其三,我们未找到适合云南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教材。
  云南省是多民族省份,有26个民族,人口4400多万,所以我们选取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杂居地昆明市(苏教版)、大理白族自治州(语文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教版)、临沧市(人教版)作为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
  
  二、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四地三版本新教材使用情况的实地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新教材存在如下问题。
  
  (一)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必须符合这一基本特点。新教材在选择课文上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极富时代感,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如问卷中“课文的学习,自学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这一项,教师回答“较少、不能”的比例,三个版本分别为60.5%、70%和75.2%。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效能,致使其工具性丧失。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固然不妥,但脱离工具性来大谈人文性也是失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中体会教材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二)单元之间缺乏紧密逻辑联系
  有两个版本是按人文元素来组织单元的。不同编者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内容选择,但一味按人文性来组织单元,单元之间会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前一单元所学很难为后一单元所用。教材单元内容间的随意衔接,导致单元间纵向逻辑不清,使各单元的能力训练序列也存在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如对问卷中“学生是否能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教材练习是否能明确学习成果,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两个问题,教师回答“较少、不能”的比例,有两个版本为60%、55%以及40.1%、40%,有一个版本为30%、31.2%。这反映出学生对单元间的逻辑存在困惑。片面强调趣味性而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获得片段性的零碎知识,导致教育质量降低。只有当课文内容连贯而富有逻辑性时,学生才能清晰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三)数量“多本化”掩盖“多样化”
  多版本教材的出现打破了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只是多本化,而非多样化。所谓教材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选文与体例编排的多样性上。但目前教材多样化并未形成,教学多样化更无从谈起。在关于各版本缺点的调查中,三个版本都表现出不适合农村及偏远地区学生学习、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少等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选用的文章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但新教材的城市本位倾向过于严重,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皆以城市学校的师生为准,致使农村语文教育缺乏现实土壤。如对网络的推崇、对资料的绝对依靠,无不体现了城市学生的优越,彰显着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使农村教师的教与农村孩子的学变得更加困难和无奈。理性关注农村生活与农村特色文化是语文教育课程建构所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四)助读系统未发挥应有功效
  选文以外的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者对课文的分析,直接反映其编写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问卷中“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一个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另一个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还有一个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把握教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巧用助读材料和练习,但有两个版本的新教材删除了以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教学突破口。练习题陈述性知识过少、程序性知识不足、外显性知识失误较多、设计的问题逻辑性不强、文字不够简明等问题比较突出。虽然新教材的练习方式丰富,但训练题目脱离课堂的情境,淡化了课文的单独训练,弱化了训练在教学流程中的引导作用。新教材练习设计虽利于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但这种依靠多读课文,强调自身感悟文章主旨与文法规律的做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失去依托,为课堂教学的无序、教学效率的低下埋下了隐患。
  
  (五)教学目标泛化致使语文教学无章可循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材的编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对问卷中的“语文教材能否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三个版本分别有59.4%、41.7%、29.7%的教师认为“较少、不能”。某版本教材在编排上强调主题,淡化文体,同一单元出现多种文体,这会造成教学目标泛化,学生学习无章可循,知识体系杂乱零碎。倘若新教材在强调感悟与体验的同时,能加入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则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这三套教材编得扎实、活泼,有梯度,贴近生活,富于弹性,但对于云南并不完全适合,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没有哪一本教材取得绝对优势,也没有哪一本教材处于绝对劣势。在调查中,很多教师认为新教材可读性很强,但却无法进行有序的教学。因此云南省迫切需要开发适合自己的本土教材,对现有新教材的考查和研究正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真福等《21世纪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7期。
  〔2〕刘大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年第4期。
  〔3〕郑桂华《语文教材训练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