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电视剧《三国演义》语言运用指瑕

作者:宋洪民 张红梅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是新型人才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如此,现在中学都提倡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就连高考也在往这方面倾斜。单纯让学生去苦读大部头的古典名著,似乎有些不太实际,也许只有极少数对这方面素有兴趣的学生才做得到。将古典名著搬上屏幕,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重要举措,能使学生从乐中学,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可以说,这是普及古典名著的一条捷径,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是“教育即生活”的生动体现。基于此,我们说,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上映起到了普及古典名著的巨大作用,其功甚伟。不过,在赞叹之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部剧作也存在着微瑕之处。尽管是“微瑕”,但由于该电视剧发挥的重大作用,我们还是要用一种近乎吹毛求疵的眼光,以使其准确无误地传达文化信息,使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观众接受精确无误的信息。
  
  一、“故而将他杀之”
  
  第十八集《千里走单骑》中,关羽保护皇嫂千里寻兄,即所谓的过五关斩六将,在闯第一关东岭关时,守关大将孔秀拦阻,为关羽所杀,然后关羽对孔秀手下将士说自己杀孔秀实不得已,与众人无干,并且“我还要借众人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加害于我,故而将他杀之”。
  此语中“故而将他杀之”说法有误,若译成白话,相当于“所以把他杀了他”,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能这样说。这种说法今天没有,古代也没有。此处相应情节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原文为:
  关公曰:“军士休走。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
  如果像台词中那样用“将”,则属于汉语史中所讲的处置式,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把”字句即由此发展而来,若用这一句式,就需把宾语提前,那么动词后面就不能再出现宾语了。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下面我们摘录王先生举到的几个例子,以见一斑: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杜甫《寄李十二白》)
  见酒须相忆,将诗莫浪传。(杜甫《泛江送魏十八》)
  却把左手拔住上截……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水浒传》第七回)
  吴用便把手将髭须一摸。(《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二、“吴蜀两家联手”
  
  第三十集《舌战群儒》中,当诸葛亮正与东吴众谋士激烈辩论时,老将黄盖闯入,训斥众谋士不成体统,然后对诸葛亮说道:“先生,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同此辈辩论有何益处?不如将先生高见说与我家主公,吴蜀两家联手,共同抗曹,方为正经大事。”
  “吴蜀两家联手”用语有误。因为这时刘备一直被曹军追杀,尚无立足之地,只有等赤壁之战以后,才夺取了荆州,后来又进一步攻占了西川,这才被人称为西蜀或蜀国。而赤壁之战以前的刘备则与蜀地无丝毫瓜葛,这时蜀地的主人是刘璋。所以不能说“吴蜀两家联手”,只能说“孙刘两家联手”。此处相应情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原文为:
  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显然,原文并无“吴蜀两家联手”之语,这也能反证该说法过于超前的错误。
  
  三、“久闻先生礼贤下士”
  
  第三十六集《庞统献连环》中,曹操说久仰庞统大名,今自己奉旨南征,望先生以良谋教我,庞统说:“久闻先生礼贤下士,承蒙错爱,统不胜感激。”
  此处庞统称曹操为“先生”不妥。按照《三国演义》的语言风格,一般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称智谋之士为先生,而对方则对这些诸侯以官爵相称,或统称为明公。此处相应情节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原文为:
  操大喜。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统佯醉曰:“敢问军中有良医否?”
  可以看出,在庞统由问良医引起操言北军水土不服多生疾病从而趁机献连环计之前,二人的谈论之词原书并没有记载,而是用叙述语言带过的,但搬到银幕上则必须将叙述语言转换成对话才行。由于没有原文可依,也可能是演员一时口误,所以出现了这种用词不当的情形。
  
  四、“子敬,此箭头上有毒哇!”
  
  在第四十集《智取南郡》中,周瑜攻打曹军据守的南郡时为敌箭所伤,被部下抢救回营后,医官用铁钳拔出箭头,忽现惊讶之色,对鲁肃说:“子敬,此箭头上有毒哇!”
  此处医官对鲁肃的称呼有误。鲁肃为东吴重臣,这次在军前为赞军校尉,属高级将领,而医官在封建社会地位是很低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谈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后汉三国时期情况也是如此,就连有名的神医华佗对自己的职业也不看重,甚至后悔从事了这一职业。《三国志·华佗传》记载:“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这种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鲁肃与医官一贵一贱,地位悬殊,所以他对鲁肃是不会也不敢指名道姓的,应叫“鲁大夫”或“鲁大人”。再看原文,其相应情节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丁、徐二将救得周瑜到帐中,唤行军医者用铁钳子拔出箭头,将金疮药敷掩疮口,疼不可当,饮食俱废。医者曰:“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
  由原文可以看出,医官之言并非专对鲁肃一人,并无“子敬”这一称呼语。
  
  五、“后主刘禅降诏”
  
  在第七十四集《诸葛亮妆神》中,当诸葛亮连胜魏军,准备乘胜进军时,忽有成都使臣来到,高呼“后主刘禅降诏”。
  此处称呼失误更大。首先,在本国内部直接称国君名字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最严重的称呼失误。其次,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乃后来史家的做法,因为蜀国偏安一隅,传二帝而亡,所以后人就称刘备、刘禅为“先主”“后主”。刘备与刘禅都登基为帝,所以当时在蜀国臣下应称之为“陛下”或“圣上”,也可如诸葛亮那样称之为“主上”。再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南唐人肯定也不会称他为“后主”的;另外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试想当他坐于太和殿上时,谁会称他为“末代皇帝”呢?再如《三国志》对曹操的称呼,尽管曹操一生都未称帝,但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加谥号为“武”,称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所以《三国志》对曹操可以直接称“太祖”或“太祖武皇帝”。而曹操在世时大家则都称之为“丞相”,后来称为“魏王”,但绝不会称之为“太祖”,也不能称之为“陛下”。下面我们不妨再看一下蜀国后主委派使臣降诏的原文,此处的相应情节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使命径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诏已毕,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
  可见,原文中使臣如何宣诏是用的叙述语言,而在电视剧中转换成了对话,由于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依据,所以此处编制台词时出现了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