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好好享受这顿知识的盛宴

作者:陈钟梁




  在华东师大边门一家不显眼的书店里,我居然买到了友人多次向我介绍的、由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艾德勒(1902~2001年)是20世纪著名学者、教育家,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47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他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过去三十年来,有些事情还是没有改变。其中一项是,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阅读。”我想,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人阅读面不妨广一些、杂一些,要经常“阅读不同书籍”。今天,我们对中学生也提出互文对读的要求。叶老七十年前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教师呢?教师更应当把“阅读不同书籍”作为自己的阅读理想。但阅读应当“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有的书必须精读,像《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的精品,就得慢慢读、细细想,方能得益;而且不能只读一遍,带着不同的目的,或在人生不同阶段去读,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我想,《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
  书中引用了法国学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说过的一句话:“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他所指的可能不仅仅是速度,速度中还包含了读这本书的目的、态度与方法。
  哲学家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我只是粗略地通读了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深深后悔,为什么在我最初走上讲台执教时,未能读到此书,到如今这把年岁,才如获至宝地得到这本书?
  全书共分四大篇。
  第一篇:阅读的层次。在这一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自己”。
  第二篇: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作者认为在分析阅读中有一个常识性问题必须解决,即分析阅读的逻辑起点在哪里。书中作了明确的回答——“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我国汉字不同于西方拉丁文字的存在方式,更看重自己的独立意义、意味与意蕴。学者冯其庸先生回忆小时接受的语文教育,乡镇学校那位国文老师的一句话,深深铭记在他的心中:“读书要从识字开始。”语文教育,特别是分析阅读,一定要从自身规律出发,认真研究一下逻辑起点在哪里。
  如何“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是分析阅读中的核心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受教是一种美德”,强调“暂缓评论”“化解争议”和避免“争强好辩”的重要性。眼下语文教学却往往为了取得课堂上的一时热闹,导致学生陷入一场又一场无意义的争辩中。“你是冯梦龙,你会让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自身投入大江之中吗?”“你是施耐庵,你会怎样教训杨志,让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你是鲁迅,你会让子君与涓生就这么轻易地分手,白白断送了两人亲手编织起来的爱情吗?”我忽然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有一天(这一天为时不远了)所有人一觉醒来都成了作家的话,那么普遍失聪,普遍不理解的时代就降临了。”
  第三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如何阅读想象文学”“关于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如何阅读历史书”“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如何阅读哲学书”“如何阅读社会科学”,非常全面,语文教师读起来应该特别过瘾。在当前课程改革新思想、新理念引导下,语文教材在选文上有了巨大的突破,视野开阔,立意新颖,体裁丰富,内容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哲学、艺术,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能否站在阅读学高度驾驭好文本,对语文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阅读一本书》不失为一位良师益友,指导我们去迎接这场挑战。
  对于一般读者,书中建议读以下两种书籍:一种是传统中伟大的科学论著经典,另一种是现代科普读物。“直到大约19世纪末,主要的科普学著作都是给门外汉写的。”“这些作者有像伽利略、牛顿、达尔文……”今天,我们之所以倡导读一点“科普”,正是为了重返爱因斯坦所描述的“科学的快乐童年时代”。书中对一般读者比较生疏的“科学与数学”类书籍的评析,也是那么既有新意,又有高度。
  第四篇:阅读的最终目标。在这一篇中,作者最为关注的是“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书中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好书能给我们什么帮助”,回答是“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至于什么是好书,作者的观点非常鲜明,首先是“伟大的经典”。它“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构建“书的金字塔”。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特别是要找出能够伴随你终身的一本或几本书来。能支撑塔尖的底盘不妨宽一些、广一些,但更为重要的是实一些。用中国人的语言来表达,态度要“踏实”,基础要“扎实”,底蕴要“厚实”。第三个是关于“生命与心智成长”的问题。怎样让心智常青不衰?“人们到了三十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巅峰”,以后的时间会逐步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心智的萎缩是对我们不经常动脑、不经常读书的“一个可怕的惩罚”。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终身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进行大幅增订。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两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这本书还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为“建议阅读书目”,附录二为“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书中还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案例,其中有但丁的《神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非常大气。我特别珍惜这几个阅读案例,我一直认为,案例是我们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钥匙,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也是我们教师开发理论的最好的土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特写下本文,热忱向青年语文教师推荐一部精品——《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