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成语释疑:历历在目

作者:谢质彬




  如果不懂得一个成语的确切含义,就很容易用错。近日在报刊上读到一篇回忆陈毅夫人张茜的文章,其中一段写道:
  第一次见到张茜是上世纪60年代初……那天她穿一件天蓝色的带皱纹的丝绸衬衣,出了剧场,我看见她们在几个警卫的随行下骑自行车轻盈地离去,夜灯下的天蓝色至今历历在目。(《作家文摘》2006年3月28日第7版)
  文中所谓“至今历历在目”者,指的是一件丝绸衬衣在“夜灯下的天蓝色”。显然,“历历在目”用在此处是欠妥的。一件东西出现在眼前不能说“历历在目”,只有众多的事物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才能说“历历在目”。此句应改为“夜灯下的天蓝色至今如在眼前”。
  成语的使用不当,是由于对成语的理解有误;对成语的理解有误,则可能与某些辞书的解释不够确切有一定关系。现在让我们来查查辞书对“历历在目”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汉语成语辞海》(武汉出版社):“清清楚楚地显现在眼前。”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历历:清楚,分明。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历历:分明,清楚……后来用[历历在目],形容某种情景清清楚楚展现在眼前。”
  以上辞书将“历历”释为“清晰”“清楚”“分明”;将“历历在目”理解为清晰地或清楚地出现在眼前。按照这种解释,本文开头所举用例就不能说有什么不妥。可见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揭示出这一成语的语义特征。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别的辞书的解释。
  《辞源》和《辞海》虽然都没有收释“历历在目”,但二书都将“历历”释为“分明可数”。《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历”的解释是:“ 形 (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可数|~在目。”
  这样解释,就准确地抓住了“历历”的语义特征。释为“分明可数”,言简意赅。表明“历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明”,一是“可数”。既然是可数的,当然就是众多的。“一个一个清清楚楚”与“分明可数”的意思相同。“历历”为什么具有这样的语义特征呢?这就需要从“历”字的语源说起。
  “历”的繁体为“歷”,字又作“厤”(lì),其语源字为“秝”(lì)。《说文》:“秝,稀疏適秝也。”段玉裁注:“適秝,上音的,下音歷,叠韵字也。《玉篇》曰:‘稀疏厤厤然。’盖凡言‘歷歷可数’‘歷录束文’皆当作‘秝’。‘歷’行而‘秝’废矣。”“秝”的字形是“从二禾”,段玉裁注:“禾之疏密有章也”。由此可知,“历历在目”的本字当作“秝秝在目”。“秝秝”是疏密有章的样子。《晋书·刘寔传》:“历历相次,不可乱也。”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旧五代史·明宗纪》:“濮州进重修河堤图,沿河地名,历历可数。”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各句中的“历历”,也都应理解为“秝秝”,都是指众多的人或事物像禾苗一样,依次排列,疏密有章,分明可数。
  找出了“历”字的语源,对“历历在目”的理解就可以更准确更深入了。我们认为,这一成语应当释为:“(众多的人或事物)一一清晰地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