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读书会: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孔爱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美国许多教师和阅读教育专家对传统的英语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以教授语文技巧为基础的课程设置与人们的阅读行为不相吻合,同时也不符合儿童的阅读习得的自然发展规律。阅读教育专家古德门提出阅读是一个“心理语言猜谜游戏”,认为阅读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译注文字密码,更重要的是理解该文字在特殊文化环境中的独特含义。以古德门为代表的全方位语言教育一派认为,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往往不是作者的,而是读者体会到的。由于读者不同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目的,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美国教育家和阅读学专家罗森布莱特称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变和超越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时采取的是艺术享受的姿态,阅读的目的是“获得替代性体验”(enjoy a vicarious experience)。此时的读者不只是关心主人公在书中的结局,同时也身临其境与书中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外,全方位语言教育一派还指出儿童在开始学习书面文字时并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对语言一无所知。在与周围人们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口语知识,对语言的结构和功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他们所积累的这些人生阅历和知识是他们学习文字和阅读的重要基础之一。
  全方位语言教育思潮推动了以文学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文学作品为教学的核心,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讨论和写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阅读技巧和增长语言知识。读书会即是该模式之一。
  
  一、什么是读书会模式?
  
  读书会是由泰斐·拉费尔和她的同事创立的。它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学习机会,让学生围绕高质量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有意义的、近乎真实的阅读活动。并且通过这些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增长语言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同时也加深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1.读书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1)语言和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知识和智能发展。通过阅读和讨论适合于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故事和专题,学生们不仅能增长语言知识,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智力,训练思维能力。
  (2)文学作品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文学作品,汇集了人类千百年来的人文精华,是我们用来探索人类、文化和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3)学校的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生活。文学作品被喻为窗户和镜子,透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文化、不同阅历的别人;在镜子里,学生看到了自己并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将加深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观的了解,并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这一思维和探索的过程也将帮助他们运用所有的知识理性地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书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读书会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阅读(小组或个人);写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在阅读阶段,学生或小组轮流朗读或个人默读,完成当日的阅读量。有些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还可以边默读边听录音。
  阅读完成后,学生独立写下各自的读书笔记。读书会强调学生以三种不同方式记述他们的读后感。首先是个人笔记。个人笔记要求学生描述读书时所引发的个人情感,如高兴、激动、气愤,等等。同时还鼓励学生将书中的人及事和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其次是想象创新笔记。想象创新笔记鼓励学生身临其境,想象有可能发生的别的事情,甚至还可以改写故事情节。最后是思辨分析笔记。思辨分析笔记要求学生分析和阐述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并且做出自己的评价。
  小组讨论是读书会教学模式的核心。在小组讨论时,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看法和提出不同意见。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带到随后的全班会上再讨论。在全班讨论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重要的但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开展讨论。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阅读材料可以用图画书,也可以用章节小说。有的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同时阅读一本书,有的老师仅仅制定单元主题而让各个读书小组自由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书籍。读书小组一般由4到5人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建议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根据需要时常调整,以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班上其他同学。有的老师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就重新调整小组。根据学生年龄,读书会一般每次40至60分钟不等。根据教师安排,读书会可以每日1次,也可以每周2到3次。
  
  二、一个读书会教学模式的成功范例
  
  在1998—1999学年间,我对艾伦老师的课堂搞了一年的跟踪调查。她的班上有25个学生,其中10个五年级学生,15个四年级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文化背景,其中包括越南、老挝、海地、墨西哥、索马里、波斯尼亚,等等。其中17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90%以上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得到免费或优惠的学校早餐和午餐。
  艾伦选用了读书会为她的语文教学模式。艾伦每周举行4次读书会活动,每次60-90分钟不等。全班同学同时读同一本书。读书会每天以小组讨论各自已准备好的读后感开始,然后大组进行讨论。接下来艾伦简单介绍当日要读的新章节,并且根据需要教授一些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最后读书会以小组阅读新章节和写读后感结束。通常情况下,学生按照提示题写读后感。在学校写不完时就带回家去完成。刚开始读第一和第二本书时,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讨论文学作品。艾伦就在班上组织了“鱼缸式”讨论,即参加讨论的小组坐在教室中间,其他同学坐在外围观摩。在讨论进行中间,坐在外围的学生可以自由加入讨论的小组(坐在两把专门备用的椅子上),或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然后再回到原座位上。这种讨论方式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的环境,同时也给艾伦老师提供了一个做示范的机会。当大部分同学掌握了参加讨论的技巧以后,“鱼缸式”讨论就被各自的读书小组讨论取代了。一年中,艾伦的学生共读了11本书,写了122篇读书笔记。其中大部分书是当代经典,许多还曾获得过儿童或青少年文学作品奖,包括纽百瑞青少年读物奖(Newbery Award)和克瑞塔·斯各特金奖(Coretta Scott King Award)。
  收集到的课堂观察笔记和问卷调查资料显示,一年下来,通过阅读、写读后感和讨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艾伦班上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首先,他们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们逐步掌握了利用故事结构、上下文和联系个人以往经历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的方法。第二,他们学会了如何参加小组和全班讨论,像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等等。第三,他们提高了写作能力,读后感从内容到篇幅都有所增加。第四,他们的词汇量增加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斯劳森词汇辨认测试结果显示,每个学生一年里平均增加了1.8年的词汇量。最后,问卷调查还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开始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学年结束,许多学生在总结一年的收获时自豪地说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提高了。有学生说:“在阅读方面,我的理解力大大提高了。在写作方面,我学会了以实例来说明问题。”还有学生说他写的读后感比以往更清楚了,因为他“希望读者能够轻易地读懂它们”。有学生说他现在“每次写时不是拿起笔就写,而是想好以后再提笔写”。有学生在讲她一年里的变化时说:“在刚开学时,我不是那么喜欢读书。可到学年结束时,我越来越喜欢读不同的书了。”
  艾伦和学生的读书会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
  1.读书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阅读和参加讨论文学作品给了学生思考、探讨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机会。思考离不开语言,讨论也离不开语言。这样,读书会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近于真实的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这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由于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小组和全班讨论,而且要发言,这使他们有了认真阅读、思考和写读后感的动力。
  3.要让学生大胆思考,并在讨论时畅所欲言,就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所有不同观点都受到重视。
  4.最后,不是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参加讨论的,所以老师必须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互教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