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三个关键

作者:蒋红森




  综合性学习是伴随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新事物,是大家公认的学科课程改革的亮点,对其意义和价值人们已有共识。也许因为它“新”,也许因为它“难”,所以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一直难成气候。但有意思的是,好不容易有些教师去尝试,去摸索,结果往往是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建议。近年来刊发的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文章,谈问题的居多:有批评教学效率不高的,有批评学科特点不突出的,有批评过分依赖教材的,有批评学习过程缺乏控制的,等等。不能说这些批评不对,应该说有的还很中肯;但问题是,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之后,最好是让它先“长”起来,多“长”一些,尽量促使其大面积“繁殖”才好。因为“长身体”的过程也是“长问题”的过程,大面积“繁殖”的过程也是生成共性问题的过程。只有多“长”快“长”,我们谈问题才有针对性,我们才能帮助新事物好好地“长”。
  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使广大语文教师先“动”起来。促进综合性学习快速成长的办法和途径应该很多,但“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认为,在对综合性学习教学进行批评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建设,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多给教师们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一、“活化”概念
  
  1.“综合”和“实践”是把握综合性学习的两个关键词。
  概括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要求,有两点表现得特别鲜明:一是“综合”,二是“实践”。
  “综合”是多方面的。首先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学习目标的综合,其中还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其次是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各个领域里用语文,在运用中进一步学语文;同时还是学习方式的综合,表现为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合,等等。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以这么说,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过程。这种综合运用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有利于学生积淀“内在的力量”。
  “实践”就是“行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强调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课程标准的目标中使用了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突出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行为。学生只有有了这些具体的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趋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可以这么讲,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是第一位的,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综合性学习。
  2.换个角度,看看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就综合性学习做了些什么,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的看教师组织实施的综合性学习,大致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从能力层级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行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如办刊、演出、辩论、参观、采访等,这些综合性学习类似于过去的“语文活动”;另一类是以问题探究为目的的综合性学习,如“七嘴八舌谈《水浒》”“诸葛亮其人”“走近居里夫人”等。实际情况是,教师们重视后者,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前者。
  从与教材内容关系的角度看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材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或由教材内容延伸而成的综合性学习,如“漫游语文世界”“课文中教师形象比较”等;一类是教师根据学生和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综合性学习,如“我为水库建设工地写标语”“农村少年看一费制”等。实践中,教师们更多的是重视教材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而忽视了综合性学习的自主开发。
  从时空跨度看同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历时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时间长,空间跨度大;一类是即时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短,活动空间小,有“短、平、快”的特点。可教学时,教师更多的是求“大”放“小”,追求跨时空的综合性学习,而忽视了即时性的综合性学习。
  由此,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的关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这里的“语文活动”特指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的“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是从过去的“语文活动”发展而来的,“活动”的基本形态与特征依然存在,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专题研究,都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方式。但是,综合性学习因为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和“探究性”特征,使其表现出的能力层面远远高于单纯的语文活动。作为传统的语文活动形式,办墙报,组织文学沙龙,举办故事会、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有裨益。这些语文活动理所当然地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范畴,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类,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活动”是有区别的,它是更高级的“语文活动”。“语文活动”是综合性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是综合性学习。
  第二,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各套语文课标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在部分教师看来,实施综合性学习就是完成教材的内容,正因如此,教师们落实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来自教材中的既定设计。实际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若干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的教学样品,这些内容不是教师们的必然教学选择,它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或者说,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唱什么戏,戏怎么唱,不一定非得按教材中的“折子”亦步亦趋。因此,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看成综合性学习的全部,或者说把综合性学习仅仅具体化为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都是错误的观点。
  第三,综合性学习的时空关系。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时空转换的过程,但时间的变化与空间的转换有其多样性表现。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的综合性学习。还有一种综合性学习,空间相对不变,时间延续很短。例如,有老师教学《核舟记》,当进行到“船头坐三人”这部分时,请三位学生到台上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下面的学生依据课文有关内容对他们三人的姿态分别提出修正意见,台上的学生则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不断调整姿势。应该说这个过程首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同样也是一次综合性学习,只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3.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概念,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公理式的定论。鉴于目前教学中出现的片面化倾向,有必要就综合性学习这个概念给个说法。但明确概念的目的是统一认识,提高认识,而不是形成一种新的限制,因此,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应该“活化”,以促使教师们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们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性的语文实践过程。综合的内容不在多少,实践的时间不在长短,实践的空间不在大小,凡符合“综合”和“实践”这两个基本特征的语文学习活动都可以称为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泛化”内容
  
  1.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必须“泛化”。
  说是“泛化”,其实是指多样化。之所以强调多样化,是因为目前综合性学习内容单一化现象很普遍。
  有老师反映:综合性学习耗时长,教材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那么多,要处理完难度很大。这说明一个问题:很多老师把教材中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了“规定”,当成了“任务”。这就形成了一种千人一面的单一化教学局面。在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的地区,学生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漫游语文世界”“我爱我家”等。不管可能与不可能,大家都去“探索月球奥秘”,都去“追寻人类的起源”,都去呼唤“黄河、黄河”,这异化了本来应该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综合性学习。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