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感知·理解·评价

作者:吴欣歆




  一、背景介绍
  
  《赤壁赋》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人教版大纲教材把它安排在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篇文言文,对文言词句的特殊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字词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苏轼思想的主要特点。
  
  二、切入角度
  
  欣赏古代散文要特别注意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会有一种直觉的判断,对遣词用字的妙处也会有一种直觉的感悟,这是学生深入理解和鉴赏课文的基础。本文的教学可以从诵读切入,利用诵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然后,以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细致揣摩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读一遍进一层境界,帮助学生验证或否定自己最初的感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评价,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读明文意
  1.诵读要求
  注意节奏和声韵,用声音传递最初的感受。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诵读的时候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舒缓的时候像云朵慢慢展开,急促的时候像机关枪快速发射。
  2.学生诵读,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对语句节奏、段落层次的把握。
  3.自由诵读,根据课文内容仿句,整体把握文意。
  仿写示例: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
  答案示例:托赤壁之境苏子融清风明月抒从容淡定之心曲。
  
  (二)读出情感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做标记,标记可以分为三种——似有所悟的地方用感叹号,没弄懂为什么要这样读的地方用问号,觉得可以用不同方法处理的地方画上括号。
  2.学生发表对诵读的评价,并说明原因。
  (1)第一段的情感基调是悠扬和谐的,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读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味道,节奏还可以放慢一点。第一段的结尾句应该有点“冯虚御风,羽化登仙”的味道,声音可以轻快一些。
  (2)第二段要读出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受到歌声之乐和箫声之悲的鲜明对比。“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中“美人”指的就是皇帝,皇帝在“天一方”,离自己很远,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来说这是莫大的痛苦。这个句子是由乐到悲的感情过渡,读的时候可以带点苍凉、抑郁的味道,结尾的三个字一字一顿,让人们感受到其中隐含的苦楚。
  (3)第三段作者主要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感慨英名难留,第二层是叹息人生短暂,第三层是因为“超脱尘世”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失落。朗读的时候三个层次中间要有比较大的停顿,这样能把课文的思路表现得更清楚。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可以读得苍凉一些,吾生与长江相比,一短一长,让人不禁生出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且这不是客的一己之悲,而是古代文人的千古同悲,曹操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连豪迈至极的李白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段落诵读,并陈述见解。
  (1)第三段中的“而今安在哉”,读的时候要“陡转”一下,课文先写曹操兵力的强大和他自身的英雄形象,写得非常有声势,非常气派,但这种声势和气派都是为这一句服务的,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曹操这样的英雄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更何况我们这些落寞的凡人。我们学过的好多诗句都可以作为“而今安在哉”这个句子的潜台词,比如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等。
  (2)关于第四段情感表现的讨论。
  观点一:读第四段的时候要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意味。
  观点二:第四段不应该读得那么消极,平淡些更好,因为苏轼已看透了人生。
  观点三:第四段要读得深刻,因为里面有苏轼深刻的人生感悟。
  观点四:第四段表现的是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再次诵读,学生统一了观点:第四段表现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4.重点诵读第四段,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学生诵读语句并发表观点: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客只关注“变”,而苏子看到了“不变”。水与月在变,人生的境遇也在变,但“物与我皆无尽也”,对于苏轼来说,“无尽”的就是他的诗情、才名,他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自然与人事都有“变”与“不变”,我们根本无法把握,既然无法把握又何必劳心费神,何必“羡长江之无穷”呢?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客之悲在于“知不可乎骤得”,“求不得”才觉得痛苦,倘不强求,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不强求”,多么坦然,多么平和。于是历史造就了一个仕途失意的苏轼,而苏轼造就了一个旷世奇才。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们不能左右变化,能得到的我们就要好好把握。眼前能得到些什么呢?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那我们就姑且享受清风、明月吧,“何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三)读品思想
  1.默读全文。
  2.思考:苏轼的《赤壁赋》是否表现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观点:
  课文表现的并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平和心态。主客问答是赋体的一种写作形式,客的心声恐怕就是苏轼的心声,客之问与苏轼之答,表现的正是苏轼本人的心路历程。苏轼渴望建功立业,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也能泰然处之。他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副部长,生活条件比较差,甚至没有自己的住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仍能笑着说:“我嘛,怎么都行。”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逆境中的这种坦然、超然、平静、平和,总比忧心忡忡、意志消沉显得乐观旷达,显得更有生机和情趣。苏轼并非没有痛苦,只是更善于自我排解、自我解脱罢了;苏轼也并非什么都不在乎,不过是能进能退罢了。难怪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做了“减法”的课,对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涉及不多,着力点放在了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上。《赤壁赋》写得很美,但学生在第一次诵读结束后体会到的是意境美,并不能体会到作者思想情感的超然、旷达之美。如果把苏轼的超然、旷达简单地“灌”给学生,也许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以诵读来引领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就顺畅得多。每一遍诵读学生都有新的发现,这种发现激励着他们更深入地品味、挖掘,从而一步一步地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眼神从茫然到凝重再到似有所悟,诵读引领了一个渐入佳境的读书过程,这一过程融入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的力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阅读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