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巧设计 促对话

作者:张建国




  学生与文本对话往往停留在文本“说什么”上,对于文本“怎么说”则关注不多,然而透彻理解“怎么说”恰恰是深入文本对话的标志。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值得思考,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做了一点尝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是这样写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以下是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实录:
  师:写马克思逝世,作者用“停止思想”,而不用“逝世”,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是马克思的挚友,对马克思的逝世悲痛万分,在这样的场合自然不宜用“逝世”之类的词。
  师:那如果改用“与世长辞”呢?
  生:也不行,“与世长辞”太书面化了。这是一篇讲话稿,用口语化的词好一些。
  师:能注意到课文的文体特点,很好。那改为“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行吗?
  生:还是不行,如果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就只是写出了马克思的生理死亡,仅此而已;而“停止思想”不仅含蓄地写出了马克思的死,而且还点明了死者的身份——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师:看来,这句话确实值得琢磨。这样写不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马克思的死,而且还表明了死者的身份,流露了极其悲痛的心情。请看下面两个句子:“(1)经过23年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2)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同学们说,这两句最有可能出现在哪种人的悼词中?
  生:第一句可能是音乐家,第二句可能是演员。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句从“休止符”可以看出这人与音乐有关,第二句从“观众”“落幕”等词可以看出悼念的人是个演员。
  师:非常好。第一句是写音乐家聂耳之死,第二句是黄宗英写演员赵丹之死的。这两句都用与课文一样的方式传达出死者的身份及作者的哀悼之情。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文坛巨人巴金逝世,请你仿照这种写法,用一句话来形容巴老的离世。
  (3分钟后)
  生:这位文坛巨匠为他生命篇章的第101页画上了永久的句号。
  生: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巴老为他的人生“激流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生:在谱写了101个春秋后,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永远地把笔留在了几案上。
  生:文坛执笔巨匠,搁笔长明灯下。
  ……
  笔者设计换词比较、猜说逝者身份、仿写句子三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促使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透彻理解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具体地说,笔者把“停止思想”换成“逝世”“与世长辞”“停止呼吸”等词,就是要让学生关注“停止思想”这个对话点,引导学生在此对话点上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明白应怎样与文本对话——换词比较。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与文本展开了对话,并从关注文本“说什么”转向了关注文本“怎么说”。笔者设计猜说逝者身份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体认并强化对话的结果。仿写句子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话成果。其实,学生猜出死者身份、仿写出适当的句子,就说明学生已与文本展开了充分对话,并取得了积极的对话成果,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可以说,通过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已达到了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