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节外生枝”也精彩

作者:刘华正




  《伤仲永》的第二课时,我预设了一个问题: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以期让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探讨时学生的思维“节外生枝”,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一、节外生一枝——挖出社会根源
  
  学生很容易就从文中找出了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欲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问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找答案:“利其然也”,可见贪图名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见没有远见,不懂子女教育。我小结:“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名利、没有远见、不懂教育的人。”但马上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光彩的父亲形象。不光彩的父亲?这真让我难过和疑惑,天下哪有父亲不爱子女不想让子女成才的?这样说是不是把学生引入了歧途?但我的小结几乎引起了所有学生的共鸣,我无语。
  尴尬之时,科代表举手了,他擅长思辨,激动地问:“我们对仲永父亲的评价公平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哪有不望子成龙的父亲?”科代表语气中满是义愤和坚定。这一问让课堂一下子静下来了。现在我才明白,这是极具思辨性和思维深度的一问,这一问引出了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究竟是谁造成了仲永的悲剧?我期待有学生问出这一问题。短暂的平静之后,一个喜欢穷根究底的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偏偏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名利、没有远见、不懂教育的人呢?”学生纷纷附和,看来这是一个共同的疑问。我提示大家从原文中找答案。学生马上找到“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这一句,理由是“世隶耕”就表明方仲永家世代种田,没有受教育的传统,就不知道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所以仲永的父亲就会“不使学”。学生的思维深入而严密,表达明确又清楚。我暗暗感激科代表“节外生枝”的一问,这一问让学生体验到了“思维探险”的乐趣。我推波助澜问道:“为什么偏偏仲永家世代种田呢?”而且刻意强调了“偏偏”和“世代”。这一问有点深,我提示:“受教育是需要钱的,而仲永家只是种田的,所以——”一学生迫不及待:“我明白了,种田收入少,收入少就没钱读书;不读书就只有种田,种田就又没钱读书,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们都深以为然,我接道:“这就像一个泥潭,你怎么挣扎都没用,只会越陷越深。这就是社会根源,表面上是仲永之父造成了悲剧,而实际上是社会造成的。”当我正为精彩课堂和学生的优秀思维而高兴时,意外又发生了。
  
  二、节外生两枝——归责于王安石父子
  
  “老师,我觉得这个社会真冷漠。”一学生感慨道。学生们都很意外地看着她。我示意她说下去,她说:“同乡同县的人都知道仲永的天赋,并且都请他作诗,那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资助仲永,好好培养呢?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做,就不会有方仲永的悲剧了。”当时我很震惊,她的发言是我没想到的,思维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度。学生们将她的思维又拓宽了,马上有下列精彩言论:
  “那些人分明是嫉妒仲永的天赋,所以才会坐视不管甚至暗自庆幸。”
  “那些达官贵人也不是真的欣赏仲永的才华,而是附庸风雅而已。”
  “仲永仅仅是达官贵人的一个玩物,唉!”
  班长似乎作了一个总结:“仲永是不幸的,是被嫉妒的对象,更是一个玩物,更不幸的是仲永父子对此完全不知。”
  精彩纷呈的发言,让我“耳”不暇接,我似乎看到智慧之花在课堂上争奇斗艳。
  我想这节课可以在精彩中结束了,但一个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急切地问道:“王安石父子不也是方仲永悲剧的见证者吗?为什么王安石父子没有资助方仲永呢?王安石父子是不是也很冷漠?”我愣住了,全班也愣住了。这是振聋发聩的一问,是极具创造精神的一问,是兼具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的一问,是真正“节外生枝”的一问!因为这个问题能锻炼所有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并且是学生在锻炼学生啊!我不由自主地鼓掌,学生们不解地望着我,我大声说:“请为这个精彩的问题鼓掌!”于是课堂上掌声雷动,但学生还是不甚明白。
  我请这个学生讲解。他得意地说:“我们可以从第二段知道。”于是我请这个学生将这一段读了一遍。马上就有很多学生举手了,争先恐后地想发言,我特意把机会留给一个平时几乎不发言的女学生。
  她答道:“因为王安石明道年间回家见到方仲永,并且知道仲永的才能‘不能称前时之闻’,这时王安石应该提醒方仲永。”
  科代表边翻资料边质疑:“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明道年间,他才十一二岁,自己都是一个孩子,怎么知道去提醒方仲永呢?”
  科代表的话还未说完,这个学生就接过话:“那王安石的父亲可以提醒啊,因为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课前我介绍过王安石父子)。不仅可以提醒,还可以资助呢。所以王安石的父亲对方仲永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因激动,脸都泛红了。
  她刚坐下,她的同桌又补充道:“王安石也有责任,因为七年以后,他从扬州回来又问过方仲永的情况,知道方仲永完全成为普通人……”话还未完,有学生质疑,意思是方仲永都二十岁了,接受教育还有用吗?立刻有学生反驳道:“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二十岁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反驳得很有道理,学生们一致认为王安石也是仲永悲剧的制造者。此时,我都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我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一个如坐春风的幸福的听众。
  一个简单的预设问题,竟在课堂中生成了这么多精彩又有深度的问题。这种问题的生成过程,集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的价值所在。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必太在乎问题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是由学生问的还是由教师问的,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是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