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阅读贵在自我发问

作者:杨仕威




  “谁来提问”“为谁而问”“怎么提问”等问题是大家对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这一现象进行讨论的几个关键问题。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如何指向个体?一句话,指向个体就是指向阅读本身。真正的阅读过程就是不断的提问过程,这是由阅读心理机制决定的。学生指向个体的阅读也就是自我发问的阅读。
  学生的自我发问,不同于一般课堂师生间、同学间的提问,是一种内部的自我提问。提问时间可以瞬间即逝,可能长驻心间。学生的自我发问使思维、情感呈开放型结构,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观照。而一般课堂提问是在师生思维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学生心理状态各不一样,问题的重点不一样,思维、情感的发展方向也就不一样了。
  根据现代阅读心理学理论,阅读主体总是带着自己的阅读期待进入作品的。当作品的语言、意象、思想情感一起进入我们脑海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进行辨识、理解、联结与填补并生成新的意义、意象,从而感受作品的内涵。阅读时,总是把作品提供的意义意象世界与自己已有的意义意象世界进行碰撞、对比,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开始不断地涌现出来。只有当问题涌现的时候,阅读才算真正开始。比如,初读李商隐《无题》的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别难亦罢,相见何难?东风无力,怎见得百花就残呢?蜡炬何来泪,又如何干呢?“无题”说的什么意思,表的什么感情?这些问题从意义层面到意象层面,再到思想感情层面,表现出一种心理流向。提问是读者与作者两种视野的联结与交融。相见难是李商隐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别时难却是另一种难(难舍难分);东风无力的秋冬时节百花自然凋谢,原来是侧写;蜡烛流泪是形象化的比喻,是拟人手法;春蚕、蜡烛两句把爱情之深挚忠贞写得淋漓尽致。
  自我提问要成为我们阅读的一种自觉行为,提问的过程是一种阅读过程,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开展自我提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促使阅读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开展阅读教学的较好的自我调控手段。比如在开始阅读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句子,不能就马上过去,我们要停下来,给自己提问题:我能回忆起有关的知识吗?不能很快理解内容,阅读受到阻碍,怎么办?就应该寻求帮助。能够回忆,就继续阅读。读完之后,应该问自己:我能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吗?我能提出疑问吗?在自己疑问的基础上进行深层加工,比如概括、比较、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再次问自己:我能全面理解课文吗?等等,直到完全理解文章,获得阅读体验。
  非指示教学就是尊重学生自己发问,尊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开始时,学生总要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本,获得原初体验。教师没有固定在封闭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视野进入作品。通过教师的补充和引导,学生再次提升自我的阅读视界。我们来看看郑逸农老师是怎样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学生初读全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全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教师介绍诗人的简况(自杀结局、单调生活与孤独心灵),让学生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四读本诗,欣赏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讨论交流之后,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介绍诗人之死的文章《海子:诗与死》,再让学生五读本诗,深入体会,并说说此时的理解与体验;最后,每人说一句最有感受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郑逸农《步步引导,层层深入》,《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课堂上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热热闹闹的提问形式,但学生自始至终都在阅读,都在自我发问,自我答疑,自我提高。在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再相互对话与交流,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