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高考命题采用“愿景”为哪般

作者:孙富中




  200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2题涉及最新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刚收入的“愿景”一词,无独有偶,2006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目也采用了“愿景”一词。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不妥。
  首先,考生很少了解“愿景”一词的来龙去脉。
  “愿景”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刊登了《两岸新“愿景”》一文,从中可以知道,“愿景”是英语“vision”的意译,先在台湾地区大量使用,后来随着两岸交流进入中国内地。虽然2001年已有人使用它,但像《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官方报纸2003年才开始使用它。2005年,随着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随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的发布(4月29日),“愿景”成为一个热门词语,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愿景”,释为“所向往的前景”。但是,像众多流行语一样,“愿景”一词在流行范围和时间上都有一定局限,所以许多考生甚至教师对它并不了解。
  其次,用“愿景”设题影响考试信度。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2题是“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其中选择项D有“愿景”“万户侯”“滥竽充数”“声名雀起”四个词。没有接触过“愿景”的考生,可能认为“愿景”中有错别字,结果很快断定D项不是正确答案;而那些接触过“愿景”一词的考生,能肯定“愿景”中没有错别字,如果再不清楚“声名雀起”中的错别字,就很可能选错答案。这对阅读面广、关注国内外大事的考生确实显得很不公平。
  天津高考作文题虽然对“愿景”做了说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但语焉不详,如果考生第一次接触“愿景”,理解会受到限制,这对考生打开思路是不利的。该作文题还不如换成众所周知的短语,不要让考生在题目的意思上打圈圈而耽误宝贵的作文时间。
  总之,人们对新词语都有一个从理解到熟悉的过程,“愿景”这一新词进入现代汉语大家庭的时间还很短,目前作为高考试题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