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卡奴”“卡神”“房奴”

作者:宗守云




  “卡奴”,按字面的意思就是信用卡、现金卡等“卡”的奴隶。“卡奴”一词最先源于台湾,台湾地区金融主管部门将无力偿还银行最低还款额,且连续3个月未能还款的人定义为“卡奴”。去年台湾这一群体的数字为40万,如今已升至70万。“卡奴问题”是台湾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据称,“上百万人为利滚利的信用卡债务所困扰,而由‘卡奴’引发的抢劫银行、自杀等事件频传,信用卡问题已经酿成台湾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1月20日)
  “卡奴”一词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2005年12月6日,台湾某“立法委员”在一次会议上喊出“解放卡奴”的口号,此后“卡奴”一词就广为流传,为大众所使用。2005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卡奴’求解放”的文章,这可能是“卡奴”一词在大陆最早的书面材料。
  “卡奴”出现不久,就产生了引申用法。例如:
  (1)日前台湾政坛名嘴,台北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江岷钦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两岸观察家》访问时指出,陈水扁的“终统”做法与台湾主流民意背道而驰,他的政治信用已经破产,成为民粹主义的政治“卡奴”。(中国新闻网2006年3月3日)
  在台湾,有因为信用卡、现金卡而陷入贫困、沦为“卡奴”的,但也有因为信用卡、现金卡而发财的,这样的人被称为“卡神”。例如:
  (2)最近,一个名叫杨蕙如的27岁女孩的理财故事风靡台湾岛,她靠刷信用卡在短短两个月内获利上百万元新台币,被民间奉为“卡神”。“卡神”靠什么赚钱呢?据报道,杨蕙如赚钱的套路是:办一张台湾某银行信用卡,获得刷卡消费红利点数(相当于“消费积分”)八倍的优惠,然后在购物台用信用卡购买了六百万元(台币)的礼券,转卖给亲友后让亲友在网上拍卖,自己再从网上刷卡买回。这样她的红利点数(消费积分)迅速累积到八百余万点,她用这些点数兑换航空公司的头等舱机票,以半价在网上出售,短短两个月内获利上百万元新台币。(《潇湘晨报》2006年3月30日)
  “卡奴”和“卡神”都是在台湾出现的。在大陆,则出现了“房奴”。例如:
  (3)31.8%的房贷一族已成“房奴”。他们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时,生活质量却大为下降,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17日)
  (4)房价居高不下、一路攀升,早已超出一般“白领”的收入水平,买房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被房子“套牢”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过度负债的日子谁都难熬。不过,形成如此庞大的“房奴”队伍,却不能完全归咎于贷款者不量入为出,放贷的银行恐怕责任更大。(《燕赵都市报》2006年3月18日)
  “卡奴、卡神、房奴”,都是现代金融制度和现代消费观念的产物,它们和“月光族、负翁”等词语一道成为反映这种制度和观念的符号集合。“卡神、房奴”是在“卡奴”的基础上产生的,“卡奴”一方面向“卡”延伸,催生出“卡神”,这是整个“卡”族词语(“卡民、卡包、卡族”等)大背景下的一部分;一方面向“奴”延伸,催生出“房奴”,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X奴”类词语还将会有新的成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