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图书也“漂流”

作者:陶 玲




  “漂流”一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把泛舟于急流湍浪的刺激运动称为漂流,把装有字条放入河中的许愿瓶叫做漂流瓶。前些年,人们又把在北京漂流创业的外地人简称为“北漂”。可是,你知道图书也能漂流吗?请看:
  (1)最近,在上海市出现的这种名为“图书漂流”的全新阅读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人民日报》2005年12月8日)
  (2)昨天上午,一场题为“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的图书漂流活动在雕刻时光咖啡馆魏公村店静悄悄地拉开帷幕。(《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2月26日)
  (3)……“图书漂流”活动,于2006年1月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11个城市展开,深受高校学生的欢迎。(新华网2006年3月13日)
  “图书漂流”是近来在我国兴起的一项时尚读书活动,具体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书籍作上特定说明后投放到公共场所,拾到者无偿阅读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投放到公众中,如此接连往复,连续不断。随着各种图书的“大漂特漂”,“漂流”一词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给我们的语言生活“漂”来了一抹清新的亮色。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漂流”的解释为:①漂在水面随水浮动;②漂泊,流浪。“图书漂流”即指图书在社会上的流动、传递,这里,“漂流”一词侧重于“流动、传递”义。显然,这是在①的基础上派生出的引申义,引申的基点即在于一种流动性。同时,这种流动又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无主性,图书总是在公众间流动着,没有固定的主人,也不知道自己将要漂到哪里,所以这里又渗透了②的意味。综合了①②的语义成分,由“在水面漂浮”到“在社会上流动”,“漂流”词义便扩大了。
  “漂流”的主体通常限于人,这里图书成为“漂流”的施事和主体,便增添了几分拟人的色彩,从而使图书更显人性化,散发着人文关怀的气息,更能引起人们对这项活动的关注和思考。“漂流”还有漂泊流浪义,从中也流露出人们的些许担忧:图书能否顺利地漂下去?能否漂久漂远?
  随着这场读书风暴的来临,大量与之相关的新词也应运而生,如“漂友”(参加图书漂流活动的人)、“首漂”(漂流图书的首发人或首发地)、“起漂”(图书开始漂流)、“放漂”“投漂”(投放漂流图书)、“索漂”“求漂”(寻求漂流图书)、“在漂”(正在漂流的图书)、“持漂”(持有漂流图书的人)、“传漂”(漂流图书的传阅),等等。“漂”有时还具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哪位同仁有陈染的书,可不可以漂来一看?”(摘自图书漂流网),这里的“漂”即为“寄”,用“漂”替代“寄”,更迎合图书漂流的文化意境。“图书漂流”及其统领下的“漂”族词,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这场时尚读书活动的鲜明特色,传递着时尚和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