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从“少不看《水浒》”说起

作者:蔡伟胜




  民间有句老话叫“少不看《水浒》”,乃是老辈人劝诫火气太盛的少年人不能学梁山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动不动就打架伤人。
  随着对农民起义的普遍肯定,《水浒》英雄被逼上梁山的经历得到更多的同情,“造反有理”成为人们的共识,《水浒传》的许多章节被选进中小学语文课本,那种古代的“少儿不宜”的论调早被人们遗忘。茅盾先生用阶级论的方法评论分析水浒人物,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中学课本中节选的《水浒》章节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课本所选部分都是矛盾相对集中、情节特别精彩的片段,我们不妨看一下其中语段:
  1.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林冲)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智取生辰纲》)
  前两段写杀人,后一段写劫财。此三处真可谓异常精彩、痛快淋漓!固然,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是除暴安良,是劫富济贫,在封建社会有进步的一面。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想象一下尚未成人的中学生读完这样的文字是怎样的心理感受,这些描写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原来杀人可以这样精彩,打劫能够如此痛快!杀人过程竟然是这样轻松,这样富于艺术美!一些教学参考书对这些文字的赏析似乎丝毫没有注意这种暴力渲染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有负面影响,只是一味称赞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请看相应分析:
  1.鲁提辖突出的性格特征是疾恶如仇,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拳打镇关西)是他在生活道路上所做的第一个光彩照人的表演。
  课文的细节描写是很精彩的,尤以三拳打死郑屠最为惊心动魄,遣词造句更见匠心。第一拳……
  2.他(林冲)毕竟是一个耿直、磊落、血气方刚的汉子,是一个“摸不着便杀人放火”的“性急的人”,他的“涵养”也有一定的限度。
  经过这场血的洗礼,他彻底摆脱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走上反抗的道路。
  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者,被徽宗皇帝的宠臣太尉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终于投奔梁山,成为农民革命英雄。
  3.晁盖等七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一个)团结应战的群体。
  这些分析都是把梁山好汉的上述行为当做正面人物的正义行为来评价的,是完全的肯定和赞扬。当然梁山好汉杀的是坏人、恶人,劫的也是不义之财,水浒英雄都是在维护正义,但正是这种正义下的暴力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具有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按这样的逻辑,我们当然可以认为以下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对在班里、学校里欺负弱小学生的孩子,应该以正义的名义将他们痛打!对欺负、欺压自己的人也可以找机会狠狠地报复!对贪官的财产、不法分子的财产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将它们据为己有!我们必须看到选文中对暴力的过度渲染、对复仇的血腥描写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今天我们在抱怨校园暴力事件的经常发生时,在批评一些电子游戏的血腥恐怖时,也应该深刻反省我们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的教材不能以正义的名义宣扬暴力,我们的教育者也不能在赞美英雄义士时忘记让学生遵纪守法。
  这些章节入选课文当然有很多理由:《水浒》是一部反封建、反专制的作品,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中学生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但为什么非要选这些复仇、杀戮和抢劫的片段?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学会遵纪守法要比教会他们疾恶如仇更有意义。
  前些时候,金庸先生曾对其作品《天龙八部》的部分章节入选中学语文读本表示高兴,同时指出“只要不选打斗段落,选择描述音乐、中国文化、琴棋书画的段落都可以”,并强调“要看重武侠精神,不能只看行动”,“帮人可以,拔刀不可以”,提醒学生要考虑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会不会破坏学校的规矩。(《新京报》2005年3月3日)金庸先生的这些说法是为学生健康成长考虑,是对学生负责,是值得我们课本的编写专家和一线教师借鉴的。
  “少不读《水浒》”这种被后来一些人批评为老于世故、缺少正义感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是主张不读《水浒》,也不是“非礼勿视”假道学,而是说缺少社会经验、易冲动的年轻人读了这本书更容易效法其中人物,闹出是非来。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种说法是在提醒人们要注意教育的时机和对象。教育无小事,事事关育人,编写对学生成长影响颇大的教材,选择每一篇课文恐怕都要慎之又慎。“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就要从课本的编写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