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美国教育中的“中国制造”

作者:郑玉财




  艾尔考特小学的校长办公室在一楼西侧的角落里,对着门紧挨北侧的窗户摆放着一张看上去很旧的办公桌,桌子上摆了一台显示器和一台打印机,所剩空间不大。一进门的左侧,有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周围有十几把椅子。再往里,有几张乳白色小桌子,上面摆着一个大的水果拼盘、两个飘香的比萨饼,还有蛋糕、果汁、矿泉水、咖啡,这可能是特地为我们准备的。办公室的最里角,堆放着数十件演出服装,二十多面彩旗斜立在墙面上,一个已经掉漆的圆鼓躺在那里,一些演出用的道具耀武扬威地站在那里,还有几个装满东西的纸箱子也来凑热闹。这些凌乱的东西挤跑了应该有的书架,使办公室少了一点书卷气,却多了一些库房的味道。就在这里,这位五十多岁、身材有些发福的校长接待他的顶头上司——芝加哥教育局的鲍勃和来自中国的外宾。
  我们边吃边听校长的介绍,这所小学有二十几个班,五十多个教师,六百余名学生。校长在介绍情况时,显示出对学校的情况相当熟悉,当谈到教师的时候,就像介绍一些老朋友似的,悉数他们相处的愉快情景,从诚恳的语调中我们能够听出他对同事的由衷欣赏;当说到学生的时候,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似的,能够直呼其名,做出具体而全面的评价,从满脸洋溢的笑容里我们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的深切关爱。当回答我们的提问时,他思路清晰、举例得当、论证充分,显然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教育行家。我忽然觉得眼前这个校长的形象和他的库房式的办公室是那样协调。
  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的就是在座谈的过程中校长介绍了一项比较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他特地找出一个模板,边画边为我们讲解。他先在模板的中央画了一个小圆圈,在圈里又画了一个小人,然后问:“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是谁呢?”我们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女儿”,有的说是“爱人”。“都有道理,但在这里,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自己’。”校长解释说,“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会有社会,这个世界才会有意义,‘自我’永远是最重要的,没有了‘自我’,也就没有了一切。这个小人就代表‘自我’。随着‘自我’的不断成长,接触范围随之扩大。”这时他换了一支蓝色彩笔,画了一个更大的蓝色圆圈,解释说:“这个圆圈包括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他又画了一个绿色的大圆圈,然后说:“等到‘自我’再长大一些,这里包括幼儿园的小伙伴、老师。”他在外围又画了一个紫色的大圆圈,继续说:“‘自我’长得再大一些,就会接触更多的人,如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公交汽车司机等,而且,他的社交范围还会更大,比如附近的社区、学校的社团以及通过老朋友认识的新朋友等,总之,这个圈会越来越大。”他又连续画了几个圆圈,直至整个模板都画满了。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经历就是交际圈不断扩大的过程。随着交际圈的扩大,人就会接触到有着不同理想的人,就会与有着不同文化素质的人相处,就会与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交往。但这一切都是以圆圈中的那个小人为核心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和进行社区服务时,积极参与,在主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交际机会,不断扩大交际范围。
  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小学生在画同心圆的过程中明白“自我”永远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了“自我”这个中心,也就没有那一连串彩色的同心圆的不断外延。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自我为中心”、学会“自己做决定”、成功塑造“我自己”,美国人用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教育每一个孩子:首先要珍惜自己,塑造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才能改造世界。写到这里,头脑里很自然地浮现出这样几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不由得一惊,美国人不知在什么时候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搬来了,在其多元文化的温床里成功嫁接,只不过经过一番包装,贴上了美国的标签而已。这种感觉就像精心为朋友挑选了一件地道的美国礼物,回到家打开包装,很不情愿地看到在隐蔽处清清楚楚地写着“MADE IN CHINA”。这个世界,所谓“东”“西”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得不能再模糊了。
  走出校门的时候,已经11点40分了,鲍勃自己开车回教育局了,陪同参观的芝加哥伊利诺大学的王老师把我们送回了各自的宿舍。没有任何的冗余情节,参观就这样有些出人意料地简单地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