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感受归有光的男儿性情

作者:江 奎




  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二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而有一个学生提出将“一间书房”改为“一个男人”,这在课堂里引起了短暂的喧闹。我迅速意识到学生的这一回答虽有调侃之嫌,但其实是从性别视角和生活情感角度进行的独特概括。于是我问:“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一个男人’?”该生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课堂里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我在肯定了“一个男人”的概括很有价值的同时,建议将这个话题放在后面探讨。接下来,我和学生在具体语境的还原中一起品味语言,在感知归有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的人生经历,体会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肩负振兴家业大任,但功名未就,有愧对先人的思想情感后,回到“一个男人”这一问题的探究上来。
  师: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在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时,说“一个男人”好不好?应该说那位同学的感觉是很敏锐的。
  生:男人应该有事业心,有志向,有……
  师:归有光有志向吗?
  生:有,只是没有实现。
  生:男人应该是刚强的。
  师:归有光刚强吗?
  生:不是很刚强,他经常哭。
  师:无情未必真豪杰。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归有光为什么要哭。
  生:幼年丧母,想起慈母的点点滴滴,谁能不潸然泪下?
  生:他饱读诗书,却功名未就,想起祖母的嘱托,想起家族的振兴,他的心中充满了内疚、焦虑、无奈和愤恨。
  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再加上功名未就,归有光是一个不幸的男人。
  师:这么一个不幸的男人,能不哭吗?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我们一起先来读读这段文字。
  师:这段是作者的议论,写了什么?
  生:表面上是自我解嘲,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实则是愤慨之语。
  生:将自己与蜀清、诸葛亮相比,抒发自己处在“败屋之中”的郁闷,渴望自己也有功成名就的一天。
  师:归有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生:归有光是一个经历坎坷、重感情、有志向的男人。
  生:归有光是一个经历种种磨难但志向不改的堂堂正正的好男人。
  生:归有光是个好男人、真男人,他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为自己未能尽人子的责任而哭,为自己未能尽人夫的责任而哭,更为自己难以担当先人重托而哭。
  师:太精彩了,你是最懂归有光的心的。《项脊轩志》向来被视为怀念亲人的名篇,其实它又何尝不是浇作者胸中块垒、抒作者心中志向的美文呢?
  如果要说《项脊轩志》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有成功之处,那就是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中找到了教学的平衡点,对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做到了真心尊重、精心呵护、细心培育,让学生们从原先虽灵光闪现但粗浅模糊的体验出发,创造性地理解并赋予文本以独特而深刻的解读,实实在在地体验到阅读的幸福。
  这样安排,既在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解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为后面的生成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