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吗

作者:张建国




  《祝福》第三课时,“谁害死祥林嫂”的话题正在讨论中。讨论不久,学生们便将矛头指向鲁四老爷,而且有理有据。我暗暗高兴,因为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鲁四老爷又不是凶手!这么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冤枉啊——!”周楷华的怪腔怪调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我想三言两语把他打发了。可他还来劲了,而且说得头头是道。课堂上,有的同学嗤之以鼻,有的同学摇头否定,有的同学点头称是,也有的同学低头沉思。不久,课堂上争得更热烈了,不过争论的焦点是鲁四老爷是否有同情心。我略一思索,便微笑着对学生说:“既然同学们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那么我们就以‘鲁四老爷是否对祥林嫂有同情心’为话题展开讨论吧。”
  话音未落,早有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我同意周楷华的观点,祥林嫂去鲁家时,鲁四老爷是皱过眉,但当时人们还不够开化,‘皱眉’算是对她客气了;后来鲁四老爷看她可怜,收留了她,要不她早就沦为乞丐,饿死街头了。鲁四老爷当然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几个为祥林嫂抱不平的学生愤愤地站起来说:“‘皱眉’对这样一个饱经丧夫丧子之痛的人来说,打击别提有多大了!”“鲁四为什么会收留她?还不是因为雇不到像祥林嫂这样既勤快又不馋的帮工?”
  片刻,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不可否认,鲁四老爷当时收留她,是有这样的考虑,但后来她婆家伙同卫老婆子来抢祥林嫂时,鲁四老爷不是骂了‘可恶’吗?再说,当卫老婆子来鲁家赔礼时,他不是也骂了她‘可恶’吗?要是他对祥林嫂没有一点同情心,像他这样一个‘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人,才不会破口大骂呢!”此言一出,全班又议论开了,一阵议论过后,便是哗哗的翻书声,许多同学又重新打开课本寻找证据。
  我故意拉长声调念道:“可恶啊!——然而……”“啊!我知道了!”“机灵鬼”陈蔡菊一面看着书,一面用不太连贯的话说:“鲁四老爷的两次骂都不是因为同情祥林嫂而骂,他第一次骂‘可恶’主要是针对祥林嫂的婆家,因为祥林嫂的婆家瞒着鲁家抢走了祥林嫂,损害了鲁家的体面,第二次骂‘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合伙劫她,闹得天翻地覆,这一切难道不是卫老婆子惹的祸吗?”座位上的同学都笑了,等到笑声平静下来后,我提示道:“你能否说一说这两次骂的共同点?”“两次骂其实都是因为对方损害了鲁家的利益,并不是因为同情祥林嫂。”我发现站在鲁四老爷这一边的同学也在拼命地翻书,还没等这边找到有力的证据,后边又有同学站了起来,说道:“我在想,你们看课本,鲁四骂了两个‘可恶’,后面都跟了‘然而’这个词,而且都用了省略号,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此话一出,课堂上顿时静了下来,同学们再次审视这段话。
  我提示:“你们要知道,鲁四老爷可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平时最爱讲的是一个‘礼’字啊!”不一会儿,一向沉默寡言的沈晖发言了:“我想当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被抢走的消息后,虽有愠怒,但转而一想,祥林嫂私自出逃,礼教不容,她婆婆把她抓回去是‘礼’所当然的。后一个‘然而’后省略了‘以后要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不容易’这一内容。从这两处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做事完全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根本没有同情过祥林嫂,而且后来赶走祥林嫂,也是他的主意。”
  停顿了一下,看看周围似乎没有要发言的人了,我想总结,忽然又见后边有只手举了起来:“祥林嫂最后从鲁家出走,鲁四老爷也是迫不得已的,你们想想看,走了帮工便需要自己干活的这样一个家庭(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那天中午是四婶自己煮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怎么还有能力去收容一个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有同情心总不能连自家都不顾吧?”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室陷入了沉默。片刻,洪亮的嗓音打破了沉默的气氛:“请问,对祥林嫂而言,打击最大的事是哪一件?”“当然是捐了门槛还不能参与祭祀!”同学们说。我故意满脸疑惑地问:“你们怎么知道的?”“这从祥林嫂的三次外貌变化可以看出。”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么请问,这件事是谁授意的?”“还不是鲁四老爷。”同学们脱口而出。只听刚才发问的同学继续道:“既然致使祥林嫂丧失劳动能力的是鲁四老爷,那么作为当事人,他理应负起全部的责任。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见他是一个毫无同情心、冷酷自私的人,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理应受到谴责,我们却还在这里喋喋不休地为他辩护,难道我们连最起码的同情心也没了吗?”课堂上是掌声阵阵,站在鲁四老爷一边的同学涨红了脸,周楷华更是显出心悦诚服的表情。
  时间真快,下课铃声响起,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深入文本,揭开虚伪面纱”几个字作为这节课的小结。至此,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了他们对鲁四老爷的新认识,看到了他们为那些肤浅、错误的解读得到深化、纠正的满足,也看到了他们积极参与、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