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漫谈电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郑雷明




  电视成为一种文化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持有一种偏见:电视对语文教学来说不啻于“洪水猛兽”,它以直观的画面替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和家长一般都反对学生、子女迷恋电视。
  其实,学生迷恋电视说明学生对电视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何不把学生对电视的兴趣引导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笔者在多年来的实践和思索中发现,电视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现作一归纳,以求教于方家。
  
  一、锻炼听说能力
  
  无论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把听说能力看作一种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值得每一位师生关注。难以想象,一个不能倾听和理解别人话语、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很好地与他人交际。《新闻联播》是学生值得收看的节目,但他们未必有时间天天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看周六晚的《一周新闻回顾》,然后周一到校时让学生讲述上周的重要新闻并加以点评。这样学生既要认真听新闻,又要自己说新闻,听说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实践中,许多教师都组织过辩论赛,教师在辩论之前讲了不少辩论的道理,学生也花了不少工夫准备,但效果总不太好,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少对辩论赛的感性认识。在组织辩论赛之前,如果让学生看一场电视辩论赛的录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二、挖掘想象能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前沿阵地。我们可以把电视作为一个想象作品的个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影视作品中有许多精彩的对话,教师不妨撷取片段,然后关闭声音,让学生看画面写对话。这样,学生不得不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周围环境,然后揣摩想象人物的对话内容。另外,动画片的制作、广告设计等也是挖掘学生想象力的好途径。例如百威啤酒系列广告,通过蚂蚁煞费苦心地获取啤酒的画面,引起观众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了宣传的效果。我们不妨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广告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
  
  三、增强分析能力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深度是教师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很多电视节目就是直面社会和人生的,足以启迪我们进行有益的思索。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就属于这一类节目。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世界。许多优秀的中外电视作品也极具震撼力,它们不仅主题发人深省,选材视角独到,而且具有强烈的视听艺术效果,指导学生写评论对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都大有裨益。
  
  四、积累文化底蕴
  
  应该承认,现在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是娱乐节目,缺乏文化内涵,但我们可以利用“庸俗”为“高雅”服务。例如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栏目《开心辞典》的形式来组织一次“文化知识现场赛”,学生肯定会热情高涨。再如观看电视剧《还珠格格》,引导学生考证古人的称谓;观看《金装四大才子》,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上“吴中四才子”的真实面目。
  
  五、培养审美情趣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人生,如何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领略朱军提问的艺术,然后组织学生采访当地有名望的人士,了解他们成长的历程。《讲述》栏目讲述的都是生活中平凡而实在的事,真真切切地告诉了我们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知识营养,是净化我们心灵的好教材。如果组织学生收看,再结合主题班会、征文等形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六、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需要借鉴多种艺术形式,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对学生写作的借鉴作用。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看电视片段,然后以此为题材练习写作。一般我们只是注意到电视片的主题、选材、细节描写等方面,却忽视了电视语言对写作语言的影响。其实,电视语言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作文语言变得简洁清新。莫怀戚的《散步》就是运用影视语言的很好例子,文章开头是远景描写:“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接着是两段旁白,再就是近景,进入镜头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色。影视语言的运用,使《散步》更具场面感,更具一种意象美。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影视语言,无疑可以使他们的语言变得言简意赅,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