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三维突出 处理精当

作者:李禧同




  陈松泉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三个维度的贯彻和实施。比如,知识与技能方面,复习了《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解释、学习了诗歌中的字词。过程与方法方面,最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关于“哀景写乐情”的讨论。老师给出了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虽然最后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造了让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拓展。其次是板书,边理解边板书,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将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以及主题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过程与方法还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在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反复吟唱战马、装备时,老师并不急于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先从“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 狁孔棘”中读出“战事频繁”来再回过头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现在能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反复体会“怨战”和“思归”的主题。
  这一堂课还有两个方面处理得很精当:一是导入部分,由大家非常熟悉并引以为荣的张謇先生的对联引到孔子对《诗经》的评价,再谈到现代人语言的贫乏和《诗经》语言的优美典雅。这样的导入亲切而利于学生接受,同时古今对比,更具说服力。二是对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鉴赏。这是本诗的重点,陈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很深入、细致:在导入部分,就为品味这四句的精妙做好了铺垫;然后利用相关评论,由谢玄的首肯到王国维关于“感情真”的评价再到王夫之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气氛和情景;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了拓展阅读,让学生通过元稹的《行宫》加深对“以乐景写哀情”的理解;在探讨的过程中,还链接了宋之问的《渡汉江》,让学生深入理解戍卒“哀”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采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