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吴欣歆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各2课时,《生命之舟》1课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写作2课时。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担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4)失去了真实,新闻就失去了生命。
  (5)新闻中即使有描写,也只是扣住一两个核心细节略加点染。
  同学们想想,这几句话说明新闻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洁(短、新、快)。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就是新闻的一种——消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这则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特点。
  2.整体把握
  (1)从消息的结构特点切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港口新闻联合社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消息,此后,为了抢发新闻,各报都用电报发稿。由于当时的电报技术还比较落后,经常出现故障,电讯常常中断,这就迫使记者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塞进报道的开头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标题——准确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题、正题和副题。
  导语——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一般包括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具体叙述导语的内容。
  这种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内容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请同学按照消息的结构特点,分别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讨论标题的表达效果
  有人说“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本文的标题分为正题和副题,正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副题“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国得票数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分析导语
  ①快速阅读,抢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阅读思考:导语部分有没有五要素以外的内容?
  (4)把握主体的主要内容
  主体叙述的就是导语的内容,为了避免重复,主体要注意变换角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主体的叙述角度。
  ①中国政府的态度。
  ②两轮投票的情况。
  ③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阅读分析:主体部分怎样表现“喜”?
  (6)从情感表现切入
  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沸腾,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喜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现了申奥成功后国人的喜悦之情。
  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都表现了喜悦之情,但表现方式不同:标题——正题直接表达喜悦,副题侧面表达喜悦;导语——直抒胸臆,喜悦之情尽现;主体——借助细节点染喜悦。
  3.重点、难点突破
  (1)帮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饱含情感的特点。
  方法一:通过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请一位学生模仿播音员播报本则消息,其他同学体会他播报时重音和停顿的处理,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体会。
  朗读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顿来传递情感的,为了表达的需要,个别词句可以做一点技术处理,重音和停顿可适度夸张。在学生朗读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
  ②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③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④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
  方法二:设计替换练习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本文善用细节的写作技巧。
  典型细节增添了本文的表现力,例如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泪水,“默默的”拥抱;刘淇要“永远保存下去”“刚才签字的钢笔”等。
  四、拓展延伸
  课外学习活动:搜集不同报纸报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较其表达效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画面感特别强。本文适合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及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特点。
  2.把握本文画面描述与评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体会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特写镜头,它专门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特别放大。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和表现细节时,能够抓住人们的视线,扣紧人们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新闻叫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用“镜头”来表现新闻事实的,怎么表现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特写,共同思考探究。
  2.整体把握
  (1)从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切入
  ①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思考:如果把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应该删去哪些内容?
  ②探究讨论:删去的这些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③请同学们概括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区别。
  (2)从文中的“特写镜头”切入
  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文中的“特写镜头”,并为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
  ②探究讨论: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特写镜头”呢?
  ③为了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这一事件的意义,在每一个镜头后面作者都有精当的评论,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找出评论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