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走向

作者:王云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中考测试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语文中考改革,特别是基于纸笔测试形式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会如何命制,考试试题会呈现什么特点,成为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经常讨论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于去年研究出台了《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今年我们在认真分析2004年和2005年各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总结出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如下基本走向。
  
  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
  
  2005年各实验区的中考试卷在组卷方式和试卷结构上,继续保持了课改实验区试卷结构的基本特征,多数都设计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测试板块,注重综合地、有重点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2004年18个实验区的15分试卷中,有20%的试卷就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单独设置测试板块;2005年的66份课改实验区的试卷中,只有4.5%就此单独设置测试板块。应该说,随着测试研究的深入,命题者们更倾向于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测试有机地融合在积累与运用和阅读考查中进行,以进一步综合地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水平。
  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2005年各实验区的中考试卷,都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安排了对学生词语(包括成语)、古代诗文等语文材料积累的测试。分析这类测试题目,我们会发现,试题不仅呈现出对不同积累水平测试的要求,而且着意于引导学生尊重、热爱祖国语言,重视文化积累。
  例1.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字幕中有书写错误,请你帮助改正其中的两个。(2分)
  流方百世(___________)如屡薄冰(___________)
  不异而飞(___________)兴事问罪(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芳;履;翼;师。能改正其中两个即可,如能全部改正奖励1分,此题最多可得3分。
  (辽宁省锦州市试卷第2题)
  评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的成语积累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清字形、准确用字的能力。所选材料出自一部热播电视剧字幕,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形成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态度。
  丰富的语文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优秀古诗文的积累是语文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近两年来,各实验区的试卷无一例外地考查了古诗文积累,且基本上都采用了默写的考查方式,有的还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5年各实验区的试卷,古代诗文的考查内容以课内为主,66份试卷涉及的古诗文篇目达120余篇,分值大多在6~10分之间。考查方式多样,有记忆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在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运用时,不仅着眼于诗文字面意思的了解,更注重对诗文的文化意蕴的把握。
  例2.在下面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名句和对联。
  (1)___________,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集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
  评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情况,但题目的考查角度,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1)~(5)小题就是要求学生记熟、记牢原文,体现了古诗文积累的基本要求。第(6)小题创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古诗文名句的能力。第(7)小题除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之外,还要求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文中语句的含义。以上七个小题,内容涉及了诗、词、文,较全面,还体现了对学生古诗文积累的不同要求。第(8)小题巧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诗句作为上联,要求集出或改写名句,对出下联,并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这种以现实素材为情境,将古诗文积累与运用、汉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文化的理解与积累、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汉字的书写融为一体的测试题目,都反映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实验区在古诗文默写题目的命制上还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如给考生提供一定的选择余地,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答;设置加分,鼓励学生展其所长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2004年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试卷开始关注中外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2005年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试卷则更注重根据课标要求,将文学名著的考查真正落到实处,更重视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不少实验区的试题都设计了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概述名著的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的性格。这类测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性记忆,也考查了学生的相应文化积累和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例3.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2分)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冈课改卷)
  评析:此题将辩论引入名著阅读的考查,在考查学生文学积累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考生提出正方观点时,要作充分的阐述、论证,就要有相应的材料作根据,因此,必须熟知《西游记》的内容。此外,辩论要力求独辟蹊径,击破对方所持的观点,这就为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平台。这样的题目既很好地服务于测试目标,又使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理性思维的乐趣,增强了探索的欲望,值得肯定。
  2005年课改实验区语文试卷中的名著阅读试题涉及书目包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分值基本在2~6分之间。总体赋分虽然不高,但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004和2005年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都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虽然各实验区的试卷并不一定单独设置“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板块,但所有的实验区试卷都设计了综合性的考查题目。这类试题突出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突出了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类试题关注文化、关注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地运用其语文积累,综合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且不少试题还注意体现地方文化特征。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