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释“崩崖乱坠”之“坠”

作者:钱 毅




  语文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有《游恒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句中的“坠”没有注释,不少老师把它理解为“坠落”,笔者以为这种理解不妥。
  “坠”确实可解释为“坠落”。《尔雅·释诂》:“坠,落也。”《说文解字》:“坠,陊也。”“陊,落也。”《广韵》:“坠,落也。”但是,我们以为此句中的“坠”是“下垂”“垂挂”之义,理由如下:
  首先,从文意看,此句描写的是作者俯瞰山北所见之景,“杂树密翳”写的是优美的静态景象,而“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写的却是令人战栗、恐怖的动态图景,试想,作者怎么会对这种景象动心呢?再说,如果真的“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那么游客还敢再游恒山吗?如果把“坠”训成“下垂”“垂挂”,“崩崖乱坠”就可直译成“众多崩裂的山崖垂挂着”,也就是说,众多山崖看起来好像垂挂在空中,极言山崖之陡峭险峻,这是一种静态的美,能与后句“杂树密翳”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卷。
  其次,“坠”本身有“下垂”“垂挂”之义,各种大型字典、词典均收此义。《管子·形势》:“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管子校正》:“猿遇坠岸而能饮,喻智者逢祸而能息也。”“坠岸”就是看起来往下倒、往下垂的崖岸,言岸之陡险。《南齐书》:“故坠叶垂荫,明月为之隔辉;堂宇留光,兰灯有时不照。”“坠叶”与“垂荫”对举为文,“坠叶”很明显应为“下垂的枝叶”。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落桂垂,星斜柳坠。”“柳坠”即柳垂,柳叶下垂。南唐冯延巳《谒金门》:“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写发髻蓬松,玉簪歪斜下垂:形容一种懒散的情态。
  “坠”的“坠落”“垂挂”二义都含“往下掉”这一动作,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坠落”侧重动作的结果——已经落地,“垂挂”是可持续性动词,侧重动作的过程——似掉非掉,即下垂着。“崩崖垂挂”可形容山崖非常陡峭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