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把“根”留住

作者:丁丽娟




  一、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黄州期间。当时苏轼不仅政治上遭打击,而且经济状况很窘迫。然而,他仍乐观自嘲,怡情悦性,在此期间写出了四篇佳作:《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得最精妙之处,便是对空明月色的描写,于是我的设计就紧紧抓住“月”,从咏月诗导入到读文章、解大意、寻月句、品美喻、探其人,最后再拓展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力图以“月”为抓手对苏轼的人格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整堂课贯穿月—文—人的线索,主题定为“走近苏轼”。我感觉这堂课既有新意又有深度。
  
  二、过程
  
  (一)周二上午第一节课, 初二(10)班
  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伴着一段轻柔的音乐给学生送上一轮皎洁的月亮,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带“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学生们一下背了二十来句诗,课堂上热情洋溢。
  接着进入文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解决释义问题。5分钟后我问:“作者是如何写月色的?”
  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这是写月色,由于月光朗照,作者才高兴地起来,准备赏月,还有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沉默一会儿后,学生找到:“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对,这句可谓全文的最精彩之处,你认为精彩在何处呢?
  “有个‘如’是不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吧?”不知谁在轻声细语。
  师:(出示投影)“诗,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你从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教室里非常安静,一会儿有唧唧喳喳的议论。“平静吧?”“不对,是看到美景而高兴吧?”“后面写到‘少闲人’,应该是悠闲的。”……
  师:是不是真正意义的“闲”?请看资料(出示投影):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他到底闲不闲?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学生最后也说出苏轼是一个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仍有闲情雅致的人,但课堂进行得不流畅,很艰涩。原先要拓展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蜻蜓点水地掠过。
  学生们一脸茫然,根本走不近苏轼。我的胸口如堵着一块大石头。为什么自认为重点突出、设计不错的一节语文课效果如此不佳呢?我听过许多成功的高中语文课,大多也是这种风格呀,为什么到我这里就失败了呢?难道是我盲目套用不切初中生的实际?还是学生初学苏轼的文章对作者了解不够?看来得调整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还有一节语文课在下午第一节,可以弥补。那个班上午第四节是信息课,我立即与信息课老师商量,让学生上网查找苏轼及课文的相关资料。
  
  (二)周二下午第一节,初二(9)班
  课是从学生上午的数学小测验谈起的。有的同学因试卷题量大来不及做而惋惜;有的为平时知识掌握不扎实,考试慌了神而沮丧;有的为昨天扣分闷闷不乐而影响测试情绪……我小结道:“的确,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我们的心境也往往会被它左右。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900年前,去相约东坡大师。他一生遭遇的不幸可多了,请你代他说一说。”
  出示投影:东坡自述——
  我自幼发奋学习,饱读诗书,二十岁进士及第被钦点为翰林学士,后在朋党纷争中受排挤,于是……
  学习委员潘洲彬用低缓的声音把苏轼一生多次遭贬又连失亲人的不幸身世叙述了一遍。平时愤世嫉俗的朱烨奇自言自语道:“换成我早就气坏了。”
  师:是啊,如此多难的人生,不仅是你我,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多承受不了。苏东坡这时的心境是否和我们一样呢?我们去读一读那时他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吧。
  接下来分三步读。
  第一步,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后交流,指出不同之处讨论,再齐读。
  第二步,品读。读出文意和画面,读懂心境和意趣。
  学生慢声细语读,3分钟、5分钟、7分钟……声音渐渐小下来了,举起的手一只只多起来了。
  包凯鑫:我读到的文意与画面是这样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正想脱衣睡觉,一轮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看着这么美的月亮我就披衣赏月,可惜没有人和我一起欣赏,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刚好怀民也没睡,于是一起到院子里散步。看到院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水中还有水草交错着……
  “错了,不是水,是月光。”快嘴叶栋大声说。
  这可是个语言品析的好机会,我得赶快抓住契机,让学生品评两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与“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一向寡言少语的宋恺颖说:“第一组前一句中‘如’是关键,像清澈透明的水,指的就是月光;后一句就是在写水了。刚才包凯鑫同学是没注意到这个字吧?”
  班长周怿培慢条斯理地说:“第二组后一句虽然用了比喻,但不如前一句不用比喻的好。”她推一推眼镜,继续说道:“前一句中‘盖……也’是‘原来是’的意思,让人感觉是作者正看着看着,突然抬头发觉竹子松柏的叶影婆娑,此时如梦初醒,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种境界比直接告诉我们竹柏的影子像水中的藻、荇好多了。”话音刚落,引来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可见作者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还能从另外的语言中读出作者的心境吗?
  “如此全神贯注地赏月,当然是心无杂念了。”大嗓门陈聪说。
  “作者是快乐的,因为他是‘欣然起行’。”陈佳丽急不可耐地说。
  “我也认为是快乐的,因为有张怀民陪他一起赏月。我估计张怀民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黄宏伟满有把握地说。
  不肯人云亦云的郑波说:“我认为作者是遗憾的,因为开始无人与他一起赏月。”
  “自豪的,别人不会欣赏,我却能和张怀民欣赏到如此美景。”乐天派周庆权说。
  潘卓颖总是深思熟虑后才肯发表见解:“只有我们两人,别人在忙公务吧,也有落寞的悲凉之情。”
  辩论高手沙绿洲总结道:“我觉得作者的心境是微妙复杂的,但总体来说他是乐观积极的。”
  师:的确,苏轼并不像你我一样,他是一个能驾驭心灵的智者,能超越苦难的智者。
  第三步美读……
  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还沉浸在愉悦的享受中。学生的心也如此时的月色一样空明。
  
  三、反思
  
  两堂课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一堂课如负重担,冷涩艰难;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轻松愉快。我想,第一堂课是从自己的教学设计出发,在学生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时候,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在学生毫无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想走近作者实在是太空太浮了。第二堂课贴近了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困惑入手,与作者的遭遇比较,作者的人格魅力不言而喻。同时给学生充分诵读的机会,抓住文本的语言精华细细品味,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入境界。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真正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的根本留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文本实际出发,千万不能空虚浮华。
  1.从学生实际出发。新课程早就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口号也喊了很长时间,但在教学中我们仍常犯脱离实际的毛病,尤其上公开课时,总是考虑如何设计更巧妙、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结果不知不觉中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还指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情。像第二堂课品味描写月色的句子时,在学生理解有误时插入两组句子的比较,这恰到好处,结果迸溅出了思维的火花。
  2.从文本实际出发。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它所承载的内涵也有深浅之别。《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微妙复杂的心理,属于比较精致的“小家碧玉”,不能代表作者豪放大气的“关东大汉”的一面。想仅仅通过这篇文章就全面了解苏轼这位大家,实在是我的一厢情愿,太难为学生了,因而学生的茫然无措也就无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