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多写“下水文”

作者:刘占泉




  读了蒋平老师的教学案例,我想到这样一个道理:语文教师要经常读书和写作,尤其应该多写“下水文”,这对完成好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蒋老师读宗白华先生的《艺境》,书中关于情与景“互渗”的理论阐发,引起他的关注和思索。把握住这个思想核心,他设置了教学专题——“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这就将问题的关键抓住了。对诗歌与散文的比照,也是遵从这条原理而展开的,从“实证”的角度,如同透视一般揭开了散文创作的相关特点。
  ——若教学仅止于此,只是帮助学生捕捉到了一个道理,距离依照这样的道理写出作品,还比较远。蒋老师本人喜欢文学创作,遂将自己的文字经验迁移到语文教学中,根据需要确定了非常有意味的演练三部曲:先写句子,再写语段,最后成文。
  ——若教学止于此,应该说也不错了,要义是让学生亲自动笔,从一句话、一段话的构思锤炼,思考如何借助万物之象来寄托个人情怀。但蒋老师没有止步,又拿出了自己的散文作品《青苔般的记忆——对一棵树的怀念》,以此作为贴近的引导、热情的激励。有了这一笔,这篇“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的教学之文就全活了,闪烁出令人瞩目的光彩。敢于和善于使用自己的“下水文”,这一点最值得推崇,是该案例的个性所在。
  有人可能会说:“找篇范文不就成了,何必小题大做呢?”我想说,成是成,综合效益却未必一样。说到综合效益,我联想起蒋老师文中的一个观点:“教育是一种唤醒、推进与拯救。”首先是教师的自我“唤醒”,即在教育教学环境未必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让个人的生活与教学活动多一些诗意,多一些创造性的火花乃至烛天之火。教师的创新精神活跃起来,教学才能随之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尤其如此。比如面对“借具体的象来表达情理”这个专题,只有亲自写了作品,对相关的艺术原理才会感受得更深,理解得更透,说得更明白,做得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此其一。其二,教师“下水”,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人文精神的暖流、文章写作的技术会交融在一起,作用于他们的作文实践之中。其三,教师从事写作的过程,也是“获得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精神体验”过程,这被蒋老师描述成“一种幸福的体验,深刻地体现着教育的幸福价值”。从这个教学案例当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获得这些综合效益与教师写“下水文”之间那种不能忽视的内在联系。
  也提一条个人看法供读者参考。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创作实践看,它呈现出丰富的作品面貌和风格流派。景与情的“互渗”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此外还存在其他的表现形式。能否将教学的视角再适当扩展一下呢?诗有多种写法,散文也有多种写法,散文如何体现“诗意”的具体路径也就比较多且复杂了。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质朴自然的散文作品,这类文字往往多用白描,散淡的叙事多于直接抒情,若写得好,同样可以弥漫着诗意和哲理。不妨让学生也读一读、写一写这样的散文。这就像吃饭,各类食物搭配着吃,营养才会更加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