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包拯》教学设计

作者:廖 娟 范少勇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人物传记,描写了一位克己奉公、严格执法的人物。学习本文,可从包拯的生平经历入手,结合传记这种文学样式,熟读课文,疏通文字,讲解故事。本文宜采用讲—议—析的方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传主有关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较为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传记手法。
  3.认识包拯,走近包拯,与包拯交朋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方法一:从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导入,让学生自由畅谈印象最深的片段,谈对人物的看法。
  方法二:从京剧《包公断案》的折子戏导入,增加学生的兴趣。
  方法三:“青天大人”是对清正廉明的官吏的美称,历史上能获得这个称号的有哪些人?(由此导入,让学生开篇就认识包拯的性格特点。)
  
  2.教学切入点
  切入点①:给每段课文拟小标题。从概括归纳主要内容切入,整体感知课文。
  切入点②:用讲故事的方式切入。让学生讲述课文中的故事,使他们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解决了文字问题。
  切入点③:从分析包拯的形象切入。示例: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的?
  
  3.重难点的突破
  ①勾画批注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勾画出最能体现包拯性格的词句。
  ②讲授讨论法:学生分小组讨论人物传记用言行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然后教师讲解。
  
  4.学法指导
  ①质疑法:让学生探究课文中的问题,可以是人物形象方面的,也可以是文言字词方面的。如:人物形象方面:包拯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包拯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字词方面:文中“遗”为何不读“yí”,而要读“wèi”?
  ②联想法:包拯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作类比联想。
  ③迁移法:体会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用这种方法写一个熟悉的人。
  ④批注法:学生勾画批注字词,可结合教师讲解,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的提示。
  
  四、拓展延伸
  
  1.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的事迹?课外阅读有关资料。
  资料提供:西门豹(春秋战国)、赵广汉(西汉)、黄霸(西汉)、徐有功(唐)、狄人杰(唐)、陈希亮(北宋)、况钟(明)、海瑞(明)。
  2.探究讨论:当今社会中包拯式的人物不多的原因。
  3.联系当今社会,深刻认识包拯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