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让细节绽放精彩

作者:程永超




  细节,无论是文本中的一字一词一标点,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教学生成点,而许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却不以为意,或一笔带过,或蜻蜓点水,其结果是失去了一次次对文本进行深入开发的好机会。细微之处见功夫!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文本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机智巧妙设疑,积极引导探讨,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出人意料的高潮,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教学《项脊轩志》,当研习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一句时,笔者也陶醉其中,顺口解说道:“借来书籍堆满书架,归有光安居于轩内,长啸高歌,多么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啊!”突然,有学生冒出一句,“老师,借来这么多书,难道不还给人家吗?”马上有学生附和:“是啊!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家有婢女,应该是比较有钱的,为什么还要向人家借书呢?这不合情理呀!”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笔者一愣,觉得他们言之有理,但是自己备课时根本没有注意这一细节(其实教参就译成“借书”),只好圆场道:“大家读书心细如发,把老师也难住了,精神可嘉!这样,我们一起查证一下,看看‘借’字在此处到底作何解。”学生很兴奋,不一会儿就查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最后师生统一了意见:此处“借”应作“藉”,意为“杂乱”,极言归有光家藏书之多。没想到,一个“借”字生成了师生深入探究语言的“其乐融融”场面。
  当学生翻译“后五年,吾妻来归”一句时,又出现了一幕。有位学生把它译为“过了五年,我的妻子来到归家。”他认为,这里的“归”就是指“归家”,没必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尽管课文注解为“女子出嫁”。可能是受刚才“借”字的影响,有些学生也赞同他的看法。说心里话,学生能有如此钻研精神,我备感欣慰。但错误必须纠正,于是我结合例证解释:“若解为‘归家’,那‘吾妻归宁’中的‘归’又当何解呢?其实‘归’是会意字,从止,从婦省。本义就是女子出嫁。《说文解字》说:‘归,女嫁也。’在此解为‘归家’,是巧合。”
  一“借”,一“归”,细节之辨,尽管差点让我下不来台,却也让我感到这是多次教学此文中最好的一次。我不由想起深圳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要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其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是基础与核心。
  除了字、词、句等文本研习外,有些细节也涉及文旨文趣的理解。如文中借老妪之口回忆母亲一幕:“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般很少会有人在此质疑,因为母亲听到儿女啼哭而问寒问暖,本是人之常情。但有个学生却说:“老师,既然归母如此疼爱儿女,为何自己不带着孩子睡呢?”这是吹毛求疵、钻牛角尖吗?其实并非如此。资料表明,归母周氏生育八个子女,归有光八岁那年,年轻的母亲因节育方法不当而过世时,尚有三子两女未育成人。母亲只因自己难以照顾众多子女,才让老妪代劳,其苦衷又有谁知?母亲亲切话语对于幼年丧母之人,是何等亲切温暖!实际上这是进一步赞美母亲的美德。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母疼儿之情、儿悼母之意,写得深沉感人。当笔者解说之后,学生个个唏嘘不已。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须练就一双慧眼,敏锐地识别,及时地捕捉,果断地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