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阅读教学切入四法

作者:刘翠松 王升东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有的课文教起来顺手,学生学得投入,整堂课生动活泼,效率很高。这大多是因为我们选准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因为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寻找课文切入点的规律。
  
  一、从事件切入
  
  记叙文大多记叙一个中心事件,因此可从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入。如执教《智取生辰纲》,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杨志失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反复读课文,通过探究,找出了很多原因:天公不作美,天气太炎热,所谓“天不利”;行走的路线很险恶,所谓“地不利”;没有和下属搞好关系,所谓“人不和”……这样分析,学生既熟悉了故事内容,又了解了人物的思想性格。
  多数记叙文和小说都可以采用事件切入法来教学。
  
  二、从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切入
  
  情感内蕴丰富的文章,尤其是散文、诗歌,往往以强烈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这时我们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
  《春》的教法一般都是先让学生找出一共描写了几幅画面,再分析每幅画面的特点,以及生动优美的语言。这样虽然条理较清晰,但割裂了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其实,学生读这篇课文时,最先感受到的是文章洋溢的喜爱赞美之情。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最初感受作为学习的切入点,设置这样的问题:“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回答“喜爱”“赞美”等。那么,我们再追问:“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喜爱赞美之情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你能不能把这种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学生由此会用心读课文,分析、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的问题既带动了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内容,又带动了学生学习写法、品味语言,还激发了他们朗读的兴趣。
  
  三、从课文关键句切入
  
  所谓关键句,是指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它们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体现了课文结构,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课文的灵魂,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
  例如《社戏》,可以采取关键句切入的方法。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课文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设置问题:“那夜的豆到底怎么好吃,戏怎么好看?”学生满怀兴趣积极主动地读课文,得出结论:豆并不算很好吃,因为同样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拣了最好的送给母亲,母亲煮了后“我”感觉并不怎么好吃;戏也不好看,因为喜欢看的没有看到。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再追问一句:“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再读课文,反复研究,得出进一步思考后的看法:豆是偷的,所以感觉好吃,符合儿童心理;戏是和小朋友一起看的,朋友的情谊难忘;丰富有趣的乡间生活难忘;淳朴的平桥村民风难忘;美丽的乡间景色难忘;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难忘;人与人之间至情至美的关系难忘;……由此展开,学生自然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四、从课文题目切入
  
  文题有的体现中心事件,有的体现主要写作手法,有的体现课文结构或文体类型。抓住文题设置问题,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章的关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学生在学习前就对克隆有些了解,但对到底什么是克隆,它有哪些奇妙之处,又有什么意义,学生大多很模糊,所以,他们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根据这一点,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克隆,克隆的‘奇妙’在哪里?”这样学生学习时,就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的梳理上,而是进行深度思考;“奇妙”两字不仅明确了单元中学习筛选信息的要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奇”究“妙”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