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作者:李海林




  一、语文课程改革目前走到了哪一步,取得了哪些成绩,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启动期—高原期—突破期—发展期—平稳期。那么,现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哪一阶段了呢?种种情况表明,现在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进入高原期。其主要标志是:
  (1)原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已经被打破。这是课程改革高原期区别于启动期的主要标志。
  (2)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这是课程改革高原期区别于突破期的主要标志。
  (3)实践中的教育教学活动陷入困境,教学实践者由充满信心和憧憬变得迷惘、困惑。成功与失败、好与坏、有效果与没效果的标准不再清晰。这课不知道该怎么上了。
  (4)改革实施者开始走向分化,开始出现多种主张并存的现象,而且暂时还看不出谁更有前途、更有道理。老师们无法选择。
  (5)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一些人抓住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理论高度做出深刻细致的分析。偏激者甚至怀疑改革本身,或者对改革叫停。
  (6)一些没有预见到的困难开始出现,教学实际开始变得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总之,种种情况表明,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高原期。理性地看,这一切都应该是在意料之中的,问题不是这些情况该不该出现,而是如何看待这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置。最为理智的做法是:事先预见到这一切的发生,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改革进展,高度重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严峻后果,大胆而慎重地调整甚至修改改革方案。
  与一些新课程批评者不同的是,我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进展,在有些问题上甚至有重要进展,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语文课程改革在哪些问题上有重要进展呢?
  第一,语文教学取向的调整在理论上是到位的。所谓教学取向,就是语文教学“走哪一条路”“走向哪里”这一类的问题,它的实质就是把语文当作什么来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实际上存在一种“真理模式取向”,即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来看待,把语文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这种取向对语文课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新课标将语文课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认为语文课是关于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是教学生如何开展语文实践的。现在,“语文实践观”深入人心,被广大语文教师普遍接受,这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大转变,具体体现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确立。这个三维目标的实质,不是目标范围的扩大,而是对目标所依存的活动本身的性质的重新理解。其间的逻辑关系是:因为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所以语文课程目标被“扩大”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上。
  第二,现代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的全面引入。如果说,教学取向的调整是“朝向”的转变,那么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的调整则属于实体的转变。语文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教阅读、教写作、教口语交际,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的转变将导致语文教学实体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更实在的层次。语文新课程全面引入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口语交际理论,这种全面引入具体体现在对话理念的确立上。语文是什么,或者说,阅读是什么、写作是什么、口语交际是什么?在哲学层次上,它们可以直接回答为:就是对话。对个性化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强调,对写作主体状态的强调,对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的强调,对写作的真实性的强调,对口语交际的互动性、现场性、生成性的强调等,都是这种现代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的体现。曾经有人说,语文教学界与学术界比,至少落后五十年。我认为,这主要是针对现代阅读观、写作观和口语交际观而说的。新课改以后,至少在理论上,这种判断的依据已经发生了变化,语文教学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与学术界基本同步、基本“接轨”。
  第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得到全面调整。既然语文课不再是一门知识课,那么,教师就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因此,师生之间的知识上的落差就不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由师生之间的知识上的差异变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障碍。对话观念的全面引入,最深刻的意义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层面的,而是学生观层面的。在新课程中,学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与文本的对话者。“这个文本是什么”的问题被“这个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取代。这种提问方式的变化,标志着语文课程中学生的地位和意义即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关的师生关系问题跟着发生重大调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重大调整具体体现为学生主体地位的获得。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态中,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过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让给学生的,是教师在理性意义上为学生“维权”,而在新课程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上课的前提条件,是由语文课的本质要求决定的。
  第四,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在语文新课标里,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并不是体现在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上。这种强调是一般性的,是各学科共通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适用性和适用程度也是可以商榷的。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感性学习的强调上。虽然新课标及相关的解读文件中并没有提出这一概念,但实际上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对“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的强调,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强调,对学生兴趣、情感、个性的强调,对创造性、批判性、主动性的强调,对语感的强调,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强调,等等,这些都是对语文感性学习特征的揭示,是对语文学习方式的特殊性的全面认同。它实际上是承认语文课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他课程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根本的,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不同的主要内容是“感性化”的学习。
  语文课程改革在进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们对这些问题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批评,这都是必要的。但是在批评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意义上是有重大进展的,是正确的,是必须坚持的。不应该因为对某些问题的批评而导致对整个改革的否定,更不应该因为某些技术上的失误而导致对整个改革的意义的漠视。
  以上四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不可逆转。企图让语文课程改革回到原来的状态,是会犯历史性的错误的。我的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任何评价,都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的基础之上。
  二、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什么性质的问题,我们在什么地方走岔了路,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必须承认,语文课程改革出现了问题。不承认这一点,将无法真正讨论任何问题。承认这一点,丝毫不意味着走回头路;恰好相反,是继续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语文课程改革是否存在问题更重要、更关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更多地停留在“有没有问题”“有多大的问题”这些事情上,而对于存在什么性质的问题,则关注不多,讨论不够。
  我认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方向性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理由如前所述。从语文课程改革整体来看,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这样的角度来看,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
  

[2] [3]